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文官治理制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文官治理制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文官考核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加强文官的考核,保证官员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是明朝统治者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通过对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官僚政治发展、变化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明***核机构主要包括中书省、内阁、吏部、都察院、六科和按察司,参与考核的人员也主要是这些机构的官员。
明朝的文官集团真的强大吗?既能制衡皇帝,但又不堪一击?
我国的文官集团产生于宋朝,缘于世家大族的消亡和科举制的大兴。
历史上最强大的文官集团同样也在宋朝,“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宋朝政治的真实写照。
但同样是以文抑武,实行文官体制,大明的文官集团远远不能与宋朝相提并论,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明初宰相制的废除。
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
从明朝开始,我国不再有宰相,也就是说制衡皇权的相权不复存在了,六部直属于皇帝。没有相权,文官集团再拗,除了挨板子、被廷杖,没有任何抗衡皇权的能力。
一般来说,做皇帝是要享乐的,不是为了一天到晚处理奏折的。于是明朝的皇帝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设立内阁,将“票拟权”交给阁臣,出出主意;然后把“批红权”给太监,也就是签字同意权。
所以,内阁和太监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皇权的延伸,皇帝可以随时让他们滚蛋,强如严嵩、魏忠贤也一样。内阁不能掌管六部,这就是内阁与宰相最大的区别。
嘉靖和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同样可以掌控朝政,没有一个文官可以威胁皇权。明末,崇祯帝由于对内阁不满,17年换了50个阁臣,文官们拿什么来制衡皇帝?
从我国古代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来说,皇权一直在增强,相权一直在被压制、转移、分权,直至明朝废除宰相。从此,我国真正进入了君主专制时代。
与其说明朝文官集团强大,不如说明朝本身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朝的倭寇之患,以及后来边境的鞑靼侵犯等威胁中看出。相比较元朝,明朝对于文人还是十分重视的,哪怕他们进谏的话让皇上不高兴,一般也只是责备或者降职,从来不会杀死他们。
而且明朝具备极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度,也为文官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后浪推着前浪,生生不息。从中央到地方,权利基本都集中到文官集团手里。
明太祖朱元璋曾留下“不杀读书人”的传世训言,因此后来的皇帝都谨遵这一教诲,对读书人都十分看重。再反观武将的下场,就不一样了,像明末大将袁崇焕,抵御清军入侵立下赫赫战功,却因为崇祯听信了谗言,最终竟被凌迟处死。
导致明朝晚期的局面是:文官集团与皇帝斗,与宦官斗,与武将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到最后斗别人已经没有***了,开始跟自己斗,文官党争,齐党,浙党。闽党等,各个党派真是争奇斗艳,当各地都在打仗,而文官在自己斗自己,斗着斗着,把大明斗亡国了,皇帝斗上吊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望***纳!
明朝的文官集团其实脆弱不堪,之所以表现强大是因为皇帝因素!
明朝初年的文官就已经出现集团化,比较知名的有李善长的淮西派以及刘基(刘伯温)的浙东派,他们的争斗对明朝初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当时的皇帝朱元璋看来不过是跳梁小丑,不管他们派系的人才再多,人与人之间多么团结,在老朱的屠刀下照样不堪一击。
明朝的文官集团当然也会对皇帝造成影响,明武宗朱厚照以跳脱而出名,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跑到关外同蒙古干了一仗,但在文官集团的制约下很多事情还是放不开手脚。而到了嘉靖年间,嘉靖想要给生父上谥号,却因为文官集团的反对,足足斗争了好些年!当然,最终的结果还是以嘉靖的胜利而告终,三朝老臣杨廷和下野,其所代表的文官集团土崩瓦解。严嵩是嘉靖年间的“权臣”,一度压得其他势力抬不起头,小到鸡毛蒜皮,大到军国大事都要经过严首辅的点头,但却因为失去了嘉靖的信任,顷刻间一切荣耀荡然无存。
明朝文官集团最鼎盛时期是在隆庆、万历年间,隆庆表面上做了六年天子,但真正治理国家主要靠徐阶、高拱一班文官,到了万里初期首辅张居正把持朝政十年,万历后期三十年不上朝也是因为对文官集团的妥协。
到了明朝后期,东林党把持朝政,然而后来的天启哪怕是个木匠皇帝,但因为重用宦官魏忠贤,照样把这帮文官收拾的服服帖帖。文官集团强大吗?在专制时代,能够称得上强大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皇帝!文官想要取得自身利益以及政治上的抱负,只能通过“利用”皇帝来达成所愿!明朝的很多皇帝都能把握这种尺度,唯独崇祯被文官耍的团团转,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谢谢邀请。
明朝所谓的文官集团,一开始是当年明月的书《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着重渲染的一个概念。所谓的文官和集团,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官在中国历史上泛指文职官员,也就是科举出身或者荫袭的官员,但是集团则是一个虚指。由于民国时期的学者普遍引入西方的分析方法,所以也就产生了各种历史意义上的“集团”。比如所谓的关陇贵族集团,三国时期的刘备集团,曹操集团等等。但是实际上,这些集团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所组成的。换言之,所谓的“集团”,一定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脱离了人,就没有集团。
所谓的文官集团,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文官所组成。但是众所周知,明朝的文官,本来就是党同伐异,所谓“明亡于党争”。文官之间本身就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很多人往往忽视这一点,或者认为“如果你觉得文官不是铁板一块,维护自己利益,那就是小学生看法”,但是实际上把文官认为都具有相同利益,或者维护相同利益才是天真的小学生看法。
具体在整个明朝历史上,所谓的文官集团,往往是一某一党的形式出现,比如严嵩的严党,后期温体仁的温党等。这些朋党,也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称得上某种“集团”,但是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一个人或者某种利益服务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概念性的存在,而是利益性的存在。如果失去了共同利益,那么这个集团也就不复存在。比如严嵩倒台之后严党也就垮了。所以说网络上所幻想的那种,文官集团就是朝廷上所有的文官都是一个语调说话,这在明朝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明朝,除了因为明宪宗时期的丧葬礼仪和嘉靖帝时期的所谓“大礼议”事件,以及后期的所谓“争国本”以外,朝廷中大臣集团对抗皇帝的事情几乎不存在。而在中国历史上,能让朝臣集团对抗帝王的问题,其实都是这样看似无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触动了所有读书人的共同利益——礼法。整个封建王朝存在的意义就是维护礼法,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这一点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即便六部之中吏部是最为权重,但是礼部是宰相所出,就在于此。所以实际上所谓的文官集团,不如说只有一个核心命题,就是科举与礼法集团,更为恰当一些。
但这也是中国古代统治的症结所在,大量的社会精英和国家***都浪费在这些僵化和无实际意义的***之上了……
明朝文官集团是个怎样的存在?万历后期的明朝慢慢走向***,他们要负多大责任?
明代文官集团即是明朝整个士大夫阶级的合称,主要指在京官员,包含“内阁、六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机构,以文臣为主要代表。可以说,这群人聚集在一起的能量是极其强大的,对上可改变皇帝的意志,对下可左右万民的命运,深远的讲,足以影响国家之兴亡。
先介绍一下明朝的中央机构:
自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再到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明朝的中央政治机构布局大致稳定了下来。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中 五军)管全国军事作战;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六部(吏、兵、刑、户、工、礼)各分职能;都察院监察百官;[_a***_]掌刑名;锦衣卫监察天下。而内阁、六部、都察院就是文官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的政治权利归属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
为什么要强调这三个时间段?
第一个,朱棣设立东厂后,宦官势力抬头。这与朱棣在靖难时受到宦官的帮助是有关的,朱棣与其父一样,好猜忌,而朱棣更是连锦衣卫都不信任的,所以特别设立“东缉事厂”,派亲信的宦官担任首领,使东厂的权利凌驾于锦衣卫之上。
第二个,朱瞻基的这一命令打破了朱元璋不准宦官干政的禁令,使宦官有机会干预政务,而明中期帝王的懈政,使宦官长期掌握批红权,有了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实力。
第三个,发生在土木堡的这一次大败,使明朝精锐损失殆尽,朱元璋与朱棣留下的勋贵老臣大多战死,此后朝中再无勋贵功臣的立足之地,而失去了这一重要力量支持的皇帝不得不扶持宦官来帮助自己对抗文官集团,宦官由此走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明朝掌权的太监之多正是由于此,因为皇帝的需要,所以这群人走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皇帝会联合宦官对付文官集团,结果即是导致如王振、刘瑾之流祸乱朝纲;皇帝也会联合文官压制宦官,如弘治中兴;当然,文官集团也会联合宦官压制皇帝,可见张居正。也有少数皇帝不在此列,如朱元璋与朱棣,因为手中有刀;再如嘉靖,将宦官与文臣置于掌中。
文官集团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前面已经介绍过,其成员由在京官员,主要是内阁、六部、都察院组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文官治理制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文官治理制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