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时期的清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时期的清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字经据说作者是南宋的吴应麟,但是为什么中间还带有明清乃至民国的历史呢?
三字经的作者是宋朝人没错,由于这部作品寓意深刻、言简意赅、琅琅上口,因而广为流传;后面明清朝的内容,是后人续写的。至于原版写到哪里,真没见过。不过个人推测,三字经中关于历史的部分,宋朝(炎宋兴)后至清朝的部分,应该是后人所做,其他都是原作者写的。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兴起原因:北方连年战乱,大多荒废;南方土地更肥沃,且气候适宜,适于耕种,尤其可收两季;北方沙漠化在明清已经开始严重;南方人口多;水网发达,尤其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南方向京师运送物资更方便;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清则有广州等口岸,政策较开放。
状况:1江南地区各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专业市镇。2、从经济组织上看,明清时期江南专业市镇中的工业企业形式以独立经营的小作坊为主,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数量很少。3、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往往主要表现为改变了农村家庭的收益结构,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的比重日增,有的甚至发生倒置,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成为主业。但是,就整个江南地区,却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促成了镇与镇、县与县、府与府突破行政区划的经济联系,市场结构呈多样化,从而大大加快了区域市场的形成。
形成原因:1.北方连年战乱,大多荒废
2南方土地更肥沃,且气候适宜,适于耕种,尤其可收两季
3北方沙漠化在明清已经开始严重
4南方人口多
5水网发达,尤其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南方向京师运送物资更方便
6、由于人口和重赋的压力,以及劳动技术、生产经验优势的推动,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该地区发展迅猛。
真实的历史中是清朝对老百姓好还是明朝对老百姓好?
清朝由女真贵族建立王朝后,把人分九等,汉族人处于分层的下层,满族人幼则称汉人为奴才,有些汉族***虽贵为一品,在滿族官员、王爷、贝勒面前仍被称为奴才,同时歧视技术人才,分封各地的滿清贵族可随意掠夺平民土地、漂亮女子,养得脑滿腸肥,不思进取,造成生产力大倒退,使宋、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元、清被消灭。清末的维新运动刚露头就被扼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逐鞑鲁、恢复中华”很好注释了当时的局势。至于宋、明王朝,是陷于战乱一一平定一一建立新王朝一一励精图治一一兴盛一一衰亡的怪圈,与元、清带来的落后生产关系不是一回事。
当然是清朝对老百姓更好一点。
首先,清朝的赈灾救济力度远远大于明朝。
明朝大部分收入,都是皇室宗亲支出,明朝皇室支出占到了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3-52%,但是赈灾支出只占到了0.33%到1.23%。
康熙年间赈灾年均支出230万两;而明中期年均赈灾数额仅为7.25万两…约为康熙年间的0.32%。
清朝在前期的196年时间,在赈灾投资4.5亿两白银,明朝在赈灾方面的投入只有清朝的几十分之一。
其次,清朝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远远低于明朝。
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制度,取消人头税,取消贱籍,永不加赋等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
在明朝,皇室宗亲,官僚士绅,都享有不纳税的特权。明朝所有税负全部都是老百姓支出。因此,在明朝,大量的自耕农不堪忍受盘剥,投身大官僚为奴。投身为奴在明朝叫这叫投献,不仅仅肉身投过去,而且是带着田产去投的,也就是说大家都跑去给宗亲官僚当家奴和农奴去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时期的清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时期的清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