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资面试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kodinid 2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初中历史教资面试隋朝统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初中历史教资面试隋朝的统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朝进士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 在古代,历朝历代上朝时以哪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各自民间的教育用语言是否有统一?
  3. 为什么科举考试,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

隋朝进士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包括两项考试项目:进士科和明经科.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古代,历朝历代上朝时以哪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各自民间的教育用语言是否有统一?

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是一直存在着一套专门用于上层交流的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套语言也会发生变化,从历史发展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初中历史教资面试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阶段为上古时期。这个时期的官方交流语言称之为雅言或者通言,是贵族之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持续时间是从夏商周到秦汉。

夏商又可以视作上古前期,这个时期的语言特征可以通过甲骨卜辞看出,语法比较单纯,不过具体的语音系统已经无法考证。夏商时期,政治中心在今天的洛阳一带,此时的雅言应该是以古洛阳话为基础的。

周秦是上古中期,周继承了商的雅言,不过语言得到了丰富,因此有所不同。《诗经》就是最好的证明。《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已经融合了一部分民间的方言。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们的交流都讲的是雅言。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吴越和楚国他们统治者都是从中原迁徙过去的,虽然后来楚王因为爵位太低,以蛮夷自居而称王,但是跟中原诸侯交流并无障碍。

初中历史教资面试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两汉时期,上层统治者出身平民,但是刘邦的统治力量中依然有大量的先秦贵族,因此汉朝承袭了周秦雅言,同时又因为刘邦等人的平民出生,雅言又有所变化。

整个上古时期,雅言的基础仍然是古洛阳话。

第二阶段是中古时期,从六朝到唐宋

初中历史教资面试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六朝时期,因为衣冠南渡,南北分裂,南方原有的雅言开始跟当地的中古吴语融合,形成了金陵雅音。而留在北方的,开始融合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形成了洛阳雅音。

隋朝统一天下,编制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切韵》这部书,后来成为官方语言的标准版。

为什么科举考试,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因为到了明清时间,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所以皇帝的决策不需要不同的声音,只需要听话的奴才,所以科举此时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所以科举考试在1902年被废除啦!

即使不是八股文,也是类似的孔孟之道。

总得有个标准,而且咱们汉人推崇德,君子,忠诚,也是***需要的。比如高考,说一万个理由不公平,但也是目前寒门学子跨越阶层的几乎唯一机会。科举也类似!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指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的经义,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被某些历史学家视为八股文发展的开端。

八股文历史价值

1、真正做到统一思想大明大清王朝的覆灭主要因素都要归结为外部力量的入侵,明清王朝的专制思想统治使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2、给寒门学子一个更好的上升台阶,确立了八股取士的地位。规定出题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这减小了考试难度,贫穷的读书人只要背透了四书五经就可以去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相比于之前的其他王朝,较为简单。

3、可以杜绝世家大族对于***的威胁,从南北时期的豪门与***平分天下,到明清时期几乎没有了这种情况,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的时候也有很多世家大族,对政治影响颇大。

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但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八股文造成了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而有些读书人亦对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为官,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说朱元璋实在太聪明了!

01

他为了让天下读书人能牢牢记住“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特意把八股文当作取士的标准,让读书人沉浸在《四书》、《五经》之内,孜孜不倦的研习儒家的***,从而把儒家学说和***精髓刻化到自己灵魂深处,当作统治阶级的最高价值体系,并且自觉去维护。

“八股文”是一种专门用于考试的文体,客观上说,除了考试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用不到的。所以“八股文”是一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文体,贾宝玉形容它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非常有道理的。

明清两朝的读书人,自开蒙之后,就开始学习八股,但是绝大多数人一旦考中后,就会舍弃掉这种呆板的文体。很多科举出身的士人,在编辑自己作品时,往往不屑将八股文录入其中,说明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对这种东西也是非常的不感冒。

“八股文”又叫“时艺”,“时”是当前的意思,“艺”是礼、乐、射、御、术、数六种功课,它起源于北宋的经义,北宋时确定了它的内容,南宋确定它的格式,元朝确定了它的名称,明朝确定了它的地位。

02

“八股文”的出题范围,离不开《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四本儒家经典,尤以程颢、程頣、朱熹三人作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最为重要。其实每次考试时,都在几本书中选择题目,经年累月下来,可选的余地实在不多,所以越到后来,八股文的相近之处越多,甚至出现了优秀范文选编而成的《程文墨卷》。只要牢记这本法宝,一般来说都可以完成一篇比较不错的八股。

为了防止考生们只去背简单的《程文墨卷》,考官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的出一些怪题,甚至将四书五经中毫不相关的的句子合在一起,或者各取半句凑成题目。因此,越到后面 ,写八股就越有猜灯谜的味道。比如八股考试中出现过这么一个题目:“礼云玉”,考生们大惑不解,能答出来的少之又少。这个题目来自《论语》,原句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考官故意将其割裂,宛如制作了一个复杂的灯谜,让考生无从下手。但这样的考试能有多大效果,又能取到什么水平的“士”,实在令人担忧。

正是这种考试风格,才让天下的读书人都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亦步亦趋的答题机器。考生们要做的,只是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又滚瓜烂熟,不管你在哪里截取一句半句,都能想出来是在哪里截取的,才能明白题意,考出好成绩。至于什么安邦定国之道,在考试面前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把人的思想变呆板了,统治者比较容易治理罢了。

如果要说区别,只能说有些读书人是把八股当作仕进的敲门砖,而绝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读死书的泥潭。明朝也有一些写八股写得好的大家,比如王阳明,比如杨缜,但是他们并不单纯的读死书,在八股之外,他们仍然能成为大家。可是不是***都是王阳明,这个要求对普通人未免太高,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寻章摘句的书虫,而不知变通之意。

炮制出明代取仕标准的朱元璋,本意是想通过对八股的发扬,让读书人时刻记住“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同时维护自身的合法统治地位,只不过他绝对没想到后来会形成这样一种文风呆板局面吧。而到了清朝时期,正所谓清承明制,面对如此高明的维护封建统治手段,自然是继续发扬光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初中历史教资面试隋朝的统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初中历史教资面试隋朝的统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八股文 雅言 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