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自成谈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李自成谈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样的?
李自成(1606——1645)是陕西米脂人,他幼年在地主家当牧童,备受欺凌,后来在米脂县银川当过驿卒。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因作战勇敢,成为高迎祥手下的“闯将”。
1636年7月,在周至一战中,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接过了“闯王”的旗帜,坚持在渭南一带斗争,以后长时间转战于陕川鄂交界地带。
1640年11月,李自成从郧阳出发,经陕西兴安、商洛地区进入河南,广大饥民热烈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在1641年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把官府富户的粮食、金钱赈济饥民。
1643年5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建立了新顺农民政权。9月他率军取得了汝州大捷,此后明朝军队再也无力阻挡李自成的胜利进军。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了西安。
1644年正月,李自成把西安改称西京,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同年3月19日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吊死在万岁山(今北京景山),推翻了明王朝。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由于治军不严,臣将骄奢,大顺军屡有抢掠百姓财物的,加上李自成招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成功,在清兵和吴三桂两军的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此后,李自成在清军的进攻下,辗转败退至湖北,1645年5月,李自成战死于通城九宫山。
有人说明朝打不过清朝都怪李自成,为何说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明朝本身已经国力衰微,官场***,朝政荒废。虽然崇祯皇帝有雄心壮志,但也无力回天。再加上李自成起义的冲击,袁崇焕的屈死,并且,大明朝廷已经完全不得人心,自然是无法阻挡八旗铁骑。
明朝崩坏于财政崩溃,官绅富有,国家贫穷,一年不到几百万两的财政收入,连半壁江山的南宋都不如,军队跟叫花子一样,还***,先天不足财政政策,官绅不纳税,税负全部加在小民身上,谁还不造反。满清也是赶上好时候,遇上了奇葩的朱明王朝,碰到南宋都会被吊打
明朝末年,李自成自立为王,却为何仅在位四十多天就被废?
李自成自立为王,却为何仅在位四十多天就被废?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思想上。在李自成一鼓作气,攻进北京城时。他其实还没有完全作好思想准备。还没有认真的想过,攻下北京以后该怎么办。毕竟,李自成也是农民出身,没有受过多少文化的熏陶。其手下大将,多是草莽英雄。上阵杀敌,不在话下。治理国家,是两眼抓瞎。而在305年后的1949年。***带领党中央进驻北京时,已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制定了以后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史称进京赶考)。这个转向一方面显示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为以后新中国全面恢复建设作好准备。李自成没有这些思想准备,他认为攻下北京,结束皇权,百姓安居乐业,一切是水到渠成的事。岂不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第二军事上。李自成一路上看似过关斩将,杀进北京。但实际上只占领了山西,西安、开封等几个城市,并没有建立稳固的后防根据地。就在攻占北京后,南方还属于明朝地盘。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北京城里也是人心不稳。在这种局势下,应稳定局面,加强要塞防守,即山海关。山海关是北京的门户,山海关一丢,北京则无险可守。义军就会处于南北夹击的状态。而明知山海关地理的重要性,却漠视属下胡作非为,激怒守关总兵吴三桂,最后放清兵入关,李自成率众与吴三桂在山海关进行决战。而多尔衮指挥八旗兵,突然夹击,义军猝不及防,兵败如山倒,之后只有撤出北京。
第三行动上。在进入北京城后,首先就是要安定民心,安抚前朝官员。一开始李自成做的还可以,不准***烧,违令斩。可是慢慢的,军令失效(这个问题很严重)。士兵开始对富户、前朝官员动手,抢夺财物,后来涉及到百姓。李自成也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没安排下一步的具体***,理顺朝政。却开始享受。认为自己功成名就,在皇宫坐享其成。其实,攻下北京,只是阶段性胜利,由于其小农心理,享乐心理,导致最后胜利果实全部输光。
李自成是个好将领,带兵打仗没问题,可以说是一代名将。但是当他进入紫禁城后,就迷失了自己。大顺朝的倒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关注人文历史、关注文化生活,有空一起聊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自成谈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自成谈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