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字经描写隋朝历史的句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三字经描写隋朝历史的句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失统绪是什么意思?《三字经》中的“迨至隋?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这是三字经的一句话,意思是等到隋文帝杨坚兴起,消灭了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周朝,统一了天下,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的帝位只传了一代,就失去了帝统~
三字经中无子者后一句是什么?
五子者后一句是: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还算沾点边,王通是隋唐时期的,因为历史上一向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大体上走两条路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继承派和发展派。
出师表 三字经 千字文 都是谁写的?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三字经》里提到的“元北魏,分东西”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常说的“南北朝”时期,北魏就属于其中。后来孝文帝即位后,大兴汉化改革之举,其中一个措施就是改汉姓,将皇族的拓跋改为元,所以称为“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促进鲜卑族汉化与封建化的同时,也埋下了社会隐患,最终造成了北魏王朝的分裂。
北魏末期,宫廷发生***,北方将士南下勤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高欢和宇文泰。高欢在平定叛乱后,掌握了北方六镇兵力,并拥立孝武帝。但是孝武帝即位后,不满于高欢的飞扬跋扈,于是逃往关中,寻求宇文泰的支持,西魏政权建立。高欢遂另立新帝,建立东魏***。这就是所谓的“分东西”。后来宇文氏、高氏纷纷取代元氏,自立为帝,建立了北周、北齐。
后来北周的大将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后又亡北齐、平江南,结束了三百年的分裂,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王朝。
公元534年<永熙三年>,东边的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建都邺<今河北一带>,史称东魏;西边的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即文昭帝,建都长安<今陕西关中>,史称西魏。
公元386年,在前秦崩溃,北方再次陷入混战的时候,拓跋珪在兴复代国,这就是后来一统北方,成为北朝第一个王朝的北魏。当时已经是十六国的末期。拓跋珪能征善战,最初与当时的中原霸主后燕(慕容垂)结盟,平定漠北地区,大败南匈奴人的势力,称雄于代北。而后,在参合陂(这就是金庸小说中慕容家为什么有参合指的原因,为了不忘国耻吧),拓跋珪的部队大败慕容垂太子慕容宝的后燕征讨军,搞得慕容垂被迫亲自北征,结果病死军中。拓跋珪遂在慕容宝继位后灭后燕,称雄于北方诸国。
到他孙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就是电视剧李未央里面那个老皇帝,不过李未央的原型应该是冯太后,冯太后不是北凉后裔,而是北燕后裔),太武帝统一了北方,北魏与当时与刘裕建立的刘宋对峙(当时皇帝已经是刘裕之子),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魏与宋交战多次,宋屡败,但拓跋焘(小名佛狸,辛弃疾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就是他了)终究无力统一全国,南北朝长期对立局面形成。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概是太武帝曾孙吧(记不清了,诸位自己百度),在冯太后死后,开始了汉化改革,从平城迁都洛阳,又改鲜卑姓为汉姓,与汉族通婚。因此拓跋宏也叫元宏,因为拓跋姓改姓了元。所以,北魏(拓跋魏)也叫元魏。孝文帝的改革当然有很大的功绩,但也招来了鲜卑内部老旧势力的嫉恨,包括孝文帝的太子也是抵抗的,为北魏后来的***埋下祸根。
后来,留在代北的鲜卑族人,因为政治地位的降低,与洛阳的贵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逐渐沦为只是作战的军户,没有发展前途,这便爆发了以六镇军人主体乱民的六镇叛乱。在叛乱与镇压叛乱中,尔朱荣发达起来。但最终得到胜利果实的,是他手下的两派势力。
一派以高欢为头目,以晋阳为基地,他曾想控制洛阳的北魏皇帝孝武帝,可孝武帝不干,向处在关中的另一派势力求援,这就是宇文泰的势力。孝武帝被高欢逼得出奔,逃到了关中。于是,高欢只得另外拥立一个元家的皇帝,这便是东魏了。而宇文泰与孝武帝那个就叫做西魏。这就是“元北魏,分东西”的来历。
(欢迎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说的是鲜卑元氏(拓跋)北魏分裂的故事。
公元534年,也就是永熙三年,东边的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西边的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即文昭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西魏。
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
557年,宇文觉废西魏皇帝魏恭帝,建立北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字经描写隋朝历史的句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字经描写隋朝历史的句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