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梁解读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老梁解读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宋朝是三有朝代,你怎么看?
显然,“三无”明朝的说法是片面的,尤其是无名将、无名士的说法。先说名将,虽说明朝在各大一统王朝中,其武功并不算突出,但其实也不是很差,明初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开国大将,明中期有戚继光这样的抗倭名将,明末还有李成梁、袁崇焕,不仅不少,而且名望也都很大。
再说名士,宋代以后最大的名士大概就要属明代的王阳明了,他所创的“心学”,是朱程理学后的又一个学术高峰,不仅对当时的名噪一时,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就我们熟知的曾国藩、蒋介石,对王阳明都极其崇拜。仅此一人,就足够说明问题,遑论他人。
高晓松所提出的“三无”中,其实比较有争议的当属“无明君”。所谓“明君”、“昏君”,都是封建社会史学话语体系的概念,与我们当代所谓的“好皇帝”、“坏皇帝”的标准已经不大一样了。封建社会中的好皇帝要有“立功、立言、立行”等标准,要有那种独断乾纲、勤于政务的特点,但在当代史学标准下,无论皇帝本人如何,人们更注重他在社会实际运行中的作用,无为其实依然可以治世。
在明代,这一特点尤其突出,比如万历朝,虽然他20多年不上朝,在施政上亦有不少失误,但万历时期的社会经济总体情况都非常好,特别是晚明的江南经济的高速发达,还曾被不少史学界誉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吸引了很多学者就此进行研究。所以说,人是复杂的,历史是更为繁复的,以当代人的视角来审视,所谓明君、名将、名臣的说法实在是太过时、太片面了。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高晓松这种失当言论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我认为公众人物无论说什么话都是需要考证的。
高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即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
很可笑,他可能觉得朱元璋继位后滥杀大臣,但是他可能把朱元璋坚决反腐,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和最重要的驱除鞑虏,恢复等功绩忘得干干净净。
他可能觉得朱棣是乱臣贼子,但是他好像把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设奴儿干都司,置哈密卫、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等功绩给忘了。
他可能不知道有蓝玉大战***儿海,大破蒙元,俘敌十万,缴获金银无数。
还有常遇春,王弼,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冯胜等等。哪个不是名将。
死守北京的民族英雄于谦,开创万历新政的张居正,平息倭患的戚继光,两袖清风的海瑞,心学大家王阳明!还有徐阶,夏言,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廷和,杨慎,李东阳,李梦阳,解缙等等,他们哪一个不是当世大儒,哪一放到现代都是院士级别的学者。不知道高哪里来的勇气说无名士?
我其实也不喜欢明朝,总觉得明朝和汉唐相比缺了一点霸气,盛气,多了一点污秽之气。但是放在那里的史实我们绝对不能无视。
高晓松就一美狗,鼓励中国成为宋朝那样的都是美狗。还有什么比宋朝那么畸形的,高度的经济,庞大的军队,只能用钱和女人来买太平的时代。美国人现在正希望中国只能生产服装鞋袜,别整高科技。
笑了,我理科生凭记忆就能打出几个明朝的名将,常遇春,徐达,戚继光,孙承忠,蓝玉,熊庭弼名臣于谦,张居正,徐介,徐谓。至于名人更多了,沈括,就是初中学那个梦溪笔谈,唐伯虎,李时珍,郑和,王守仁,这些都是路人皆知的,只是明朝没有唐诗宋词这样的塑造形象的武器,就像当今美国有好莱坞,向全世界输送美国英雄的形象,而中国的***圈子一塌糊涂,全世界对中国的印象,除了精英阶层绝大部分人停留在湾湾水平,哪怕是国人都以为华为只是卖手机的,其余不一而足,鄙陋之见,充实自己才是王道,别人的评论都是耳边风
明朝的七宝太监郑和明明是个太监,又为何能子孙满堂?
马和的确是宦官,是阉人,但因为功勋卓著,朱棣赐他“郑”姓,太监在当时是一个正四品的官职,郑和六下西洋回来后,还“兼任”过南京守备使,比现在的南京市***官大。
官这么大不能断了香火不是?依据传统,郑和从兄弟亲戚的子嗣里面,过继一名少年来延续血脉。郑和就过继了兄弟的嫡长子,这位孩子还跟随郑和下过西洋,平安归国之后,为郑和传宗接代。
郑和原来姓马,后成了明朝太监,他自已不能生育,他的儿子是从他哥哥那边过继过来的,名字叫马恩来,后马恩来有生育两个儿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这样才给郑和延续了香火。
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所以这个七宝太监是啥?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太监算个职业吧,就是特殊了点。和普通人一样,有好有坏。有像[_a***_]这样为了荣华富贵入宫的,也有郑和这样因为战乱命运弄人做了太监。
不要以为是太监,就觉得郑和阴阳怪气,不男不女,挟势弄权。郑和可是立下过赫赫战功,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看吧,史书上的郑和评价很高,可以说走到了太监职业的人生巅峰,名垂青史。
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马文铭长子立嗣,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由此可见,郑和过继其兄长之子郑恩来为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这样青史留名的人当然能子孙满堂。
郑和一族在云南昆阳 晋宁一带是大家族。属于元朝时期定边的波斯军团后裔。他还有兄弟,堂兄弟的。过继一个族中子侄做养子而已。还有郑和家族绝对不是什么家境贫寒。甚至他家在元朝是世代官宦。郑和父亲叫“马哈知”,“哈只”其实不是名字,是***的称号,朝圣者。能去麦加朝圣的能“家境贫寒”。***在元朝地位本来就高。而且这批在云南的***好多都是所谓“圣裔”。比如赛典赤这族。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刚才看了楼上回答像写小说一样细致,但还是没有指出清军败在哪里,从清军部署来看就险象环生了,对方是用的直射火器,你用骑兵冲击,还没到跟前了就人仰马翻,对方使用的密集阵型射击,得利用地形的优势,打破这个阵型,要不就把地方引到障碍物多的地方让敌人视线受到干扰,清就依托工事射击,骑兵绕道后面袭扰,给对方造成心里上的恐慌,你用200人去打,这是添油战术,兵家大忌,要不就全面冲击,清败在没主动出击,延误战机,那个叫什么格林沁的打太平军还可以,不知道他军事才能怎么样 ,折磨人是第一名,单从他部署来看就知道他不是什么将才,谢谢邀请,
八里桥之战输在武器装备不对等。
英法联军用火枪火炮对付清军的大刀长矛。也就是用先进的热兵器对付原始的冷兵器,清军岂有不败之理。
善良的中国古人把火药用于了制作渲染欢乐喜庆的烟花爆竹。虽然在明朝也组建了使用火统、鸟统的军队,还组建了神机营(独立火炮部队),但主要用于装饰门面、营造声势状军威。
清朝眼光更狭隘,满人的意识里;他们的快速骑兵、马刀弓箭更好使,打仗更管用。即使清朝购买了西洋先进的红衣大炮,在攻坚摧城发挥了威力,满人也认为这是笨重的东西,不适合他们快速流动作战的传统习性,只能偶尔用一用。于是,清军仍然配备冷兵器,比明朝军队更落后。
英法用科技强军,军队已全部配置了火枪火炮,并训练了远程用火炮轰,近程用火枪齐射的战法。
八里桥之战,当人多势众、英勇无畏的清八旗骑兵发起密集冲锋时,他们的速度没有敌人的炮弹、***快,他们的兵器为够不着敌人身体,他们成为了英法联***枪火炮射击的靶子,遭到了肆意***。
八里桥之战,3万清兵对阵8000英法兵;清军伤亡1200人;英军死2人,伤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伤);法军死3人,伤18人。双方伤亡23:1。
精神意志抵不过钢铁,落后了就要挨打。
“八里桥之战”后,西方列强相继加入欺负清朝行列。他们只要在中国海岸架设几门大炮,就会让清朝统治者屈服。
历史教训告诉了国人;打仗不能无限夸大人的精神意志作用。
打仗就是拼武器装备、拼火力。要不受外敌欺负,武器装备决不能落后,更不能允许有代差。
无独有偶,历史也教训了后来的英法联军;
一战英法联军对德国作战,都使用火枪火炮。但德国步兵率先掌握和使用了可连续发射***的马克沁重机枪,对英法联军使用的单发火枪形成了代差优势。
在著名的法国索姆河战役,德军在一日之内,用马克沁重机枪***了5万英勇冲锋的英国军人。
这款在当时最先进的步兵武器,被人称为了“寡妇制造机”。
八里桥之战,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英法联军阵亡人数是个位数,清军3万对战英法8000人,输的极惨烈,真正的原因不在战术,亦不在临阵指挥,最根本在于清朝皇帝和大臣战略眼光太垃圾。
这场战役,当时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法国军官吉拉尔参与了这场战役,他在《法兰西和中国》这本书中对这场战役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
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的……
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误传误,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是一大谬误。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我们。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骑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然而还打是不过人数较少欧洲人,这也的确是事实。
法国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象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长官们和军中的勇士却前来列阵于八里桥上,这时大家就可以看到在整整一小时内,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
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僧格林沁作为清军的统帅,以英勇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奋力指挥全军作战,最后在八里桥上决战的时刻,挺身而出,骑着马站在桥中央督战。
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八里桥之战,清军拿着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大刀、长矛、弓箭,明末清初时代的原始火炮,抬枪,这样的武器去跟英法联军作战。
此时英法军队装备的已经是后膛燧发枪,近代火炮,射程远,精度高。清军拿着大刀长矛、弓箭向装备着燧发枪和近代火炮的英法联军冲锋,虽然清军很勇敢,但这相当于是活靶子,只要一冲锋,敌军的火炮+***雨打击下,清军还没冲到对面,已经在半路上玩儿完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梁解读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梁解读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