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初一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初一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科举制是如何创立,完善,及废除的?
①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它创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当时有着重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国家管理。
②到了近代,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以四书五经为出题范围。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要求废除科举、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制度。迫于形势,清***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确立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
③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学习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课程内容在101教育ppt里面都有详细课件你可以下载体验一下。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迁都洛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乃定迁都之计”,将北魏都城从平成迁至洛阳,主要原因有三,但都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鲜卑汉化。一是对于已经进入农耕生活的鲜卑族来说,平成的环境并不适合耕种,此举有利于推行农业“汉化”。二是孝文帝已经意识到民族矛盾尖锐不利于统治,已有改革之心,而平成偏居塞上,民风剽悍,人民开化不足,不利于实施改革。据记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所以毅然迁都洛阳,为改革奠定社会基础。三是迁都洛阳更有利于统一中原,洛阳是中原文明的代表地,此举可以很好地拉拢汉族人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量消灭南朝,实现国家统一。
此外,孝文帝在迁都途中,也表现出了对汉族百姓的高度关心与重视。据《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南征,“车驾发京师,南伐,部骑百余万…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亲见高年,问所疾苦…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就是说孝文帝在南迁途中亲自询问腿脚不便的人,给他足够一生食用的衣物,关心老人。下诏如果自己的车驾损坏了百姓的庄稼,要予以补偿。
2.改革习俗。其中包括,禁鲜卑语,禁胡服,改鲜卑复姓为汉单姓,大力倡导胡汉联姻。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534)“革衣服之制”,在魏太和十九年(53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但“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对年三十以上的人有所宽容,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说鲜卑语了。《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载,孝文帝下诏:“…诸功臣,姓皆重复,皆改之”。同时促成了许多鲜卑族与汉族的联姻。孝文帝曾就胡汉联姻下诏说:“然则婚者,合二姓之好,结他族之亲,以上祀宗庙,下以继后世”
以上改革措施利于民族融合之处有二,一是通过习俗、语言、家族的融合,逐渐消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标志性的区别。二是为北魏的政权寻找合法性,提升自己的正统地位。如孝文帝将拓跋姓改元的理由如下,“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就以“黄帝”为祖,以求汉族认同。此外,孝文帝同时尊孔子,建孔庙,主动融入汉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通过此次改革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大大改善了民族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气象,南北疆域、文化之分被打破,为隋唐的民族大融合开了先河。有史学家认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局面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过程是分不开的。”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可以使用101教育ppt进行课件的制作,里面有许多关于这些类型的课件***。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1)迁都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1)迁都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用汉姓、同汉族通婚。这些历史的题目都可以在101教育ppt里面寻找到,里面有每一课时的课件资料,对于课后理解贯通都有很大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初一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初一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