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封丘家族历史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封丘家族历史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陈桥兵变是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夺取后周皇位的一场政变。赵匡胤灭了后周以后,建立了著名的宋朝。
那么陈桥兵变作为一场***,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流血事件,更像是一场和平的权力交割演变,这是为什么呢?后周难道真的没有忠心耿耿的大臣了么?
后周其实也是建立在造反篡位的基础之上,郭威早年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亲兵,后晋石敬瑭称帝后,出卖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
所以说郭威和柴荣家族,都是人丁单薄的皇族。等到柴荣死的时候,柴宗训根本就没有庞大的皇族集团作为依靠,自然是要听赵匡胤的摆布了。
柴荣39岁去世,可是柴宗训登基的时候,才不过7岁大。如果柴荣的大儿子柴宗谊还活着,至少也有20岁左右了,怎么都轮不到赵匡胤在外面撒野了。
隐帝得威奏,以示业等,业等皆言威反状已白,乃悉诛威家属于京师。庚辰,威至滑州,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叛于汉来降。壬午,犯封丘。甲辰,及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战于刘子陂,彦超败,奔于兖州。---《新五代史》
主少国疑,又没有庞大的家族集团作为支撑,赵匡胤想要夺取后周的江山,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陈桥兵变,应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照猫画虎。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又称黄袍加身,是效仿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郭威出身寒微,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因功高盖主,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郭威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当时,赵匡胤只是郭威手下一个小小的将领,参与了郭威“黄袍加身”的过程,虽然在这次***中他却始终都是一个毫不知情的配角,但学到了经验。
第二句话是趁你病,要你命。一代明主周世宗柴荣死后,后周皇位继承人只有七岁,其母付太后也没有主见,于是大权在手的丞相范质思前想后只有赵匡胤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委任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赵匡胤于是就有了发生兵变最大的资本。
第三句话机会都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宋朝历史的记载中,陈桥兵变是一场没有预谋、不流血的兵变,赵匡胤在兵变前是毫不知情,是被将士拥立的。但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发现,陈桥兵变大有疑点,赵匡胤并不是如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毫不知情,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抢班夺权的兵变,而且非常成功,几乎称得上兵不血刃。赵匡胤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而且本事很大,号称“一条哨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赵匡胤这人会做人。他和禁军各个首领关系处的特别好。很多人和他成了拜把子的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同时,他身边还有一个能人,那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试想一下,枪有了,人有了,机会也来了,陈桥兵变如果不成功,老天就太不开眼了。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造了一个没有流血却建立了一个皇朝的奇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五代十国时期,兵变频繁,而在后周资历并不是特别深的赵匡胤,陈桥兵变为什么能够成功,有三大因素不可或缺。
首先说一下历史背景因素,从唐朝末年到五代时期,军阀混战,藩镇割据,从汉魏以来影响数百年的门阀政治彻底的终结,《少室山房笔丛》上说:“五季以来,取士不问门第,婚姻不问阀阅”。也就是说随着门阀制度的衰退和终结以往由世家大族世袭垄断的局面彻底终结了,在这种背景下,一般的庶族阶层甚至是社会的底层也有了能够提升的机会。和汉魏隋唐时期,很多的乱世英雄出自名门豪强不同,而这个时期的乱世英雄多出身贫寒,多是社会底层的成员。例如后梁建立者朱温、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后晋建立者石敬瑭、后周建立者郭威等这些人,都是出身低微,低微到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当时”十国“的统治者也是大致如此。
这些人没有家世背景,他们大多白丁起家,性格活跃而且善于投机,有冒险精神,不甘心平庸,这样的总体特征也就到导致了五代时期纷乱的政治局面和政权的频繁更迭。比如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从普通士兵开始做起,经历时多年,变成了开国皇帝,这就不难看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类似的***,在当时也是屡见不鲜。忠于一家的观念淡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五代时期”称王称帝“变得非常随便,导致了五代十国时期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时期,这就不难理解“陈桥兵变”的发生为什么能够“兵不血刃天时因素方面。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在世宗临死前,曾召见范质和赵匡胤等人并有遗命说让王著为宰相,但是范质嫉妒,怀有私心,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地位,还提倡废匿世宗遗命,这样他为了掩盖真相必然有求于赵匡胤,这样就让赵匡胤在禁军中的势力急剧的膨胀。在周世宗死以后第28天,赵匡胤在军中两名最大的政敌袁彦和李重进被排挤出去。而赵匡胤的心腹兄弟高怀德和张令铎这些人相继进入了侍卫司,原来作为侍卫司副统帅的韩通权力被消弱甚至架空,就这样,赵匡胤集团一步步的控制了整个的京城禁军。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北汉在柴荣逝世这个时间打算联合辽国想要乘着周世宗新丧的局面,一举灭掉后周。后周皇位继承人只有七岁,其母付太后也没有主见,于是大权在手的丞相范质思前想后只有赵匡胤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委任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
地利因素方面,当时,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都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陈桥驿这个地方距离后周首都汴不远,赵匡胤在这里发动军事***,十分有利。一是自己掌管了全国的兵权,而且都调动了出来,二是这个地方能随时知道京城内的一切情况,三是***以后可以很快返回京城,掌握大局,控制小皇帝。
人和方面,赵匡胤带领大军刚离开不久,都城内就传起了一阵谣言,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成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都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技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人心归顺,皇位自然唾手可得。
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都具备了,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接下来,赵匡胤就可以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和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运筹帷幄,指挥着自己的军队实现华夏一统的宏图伟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封丘家族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封丘家族历史简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