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监察制度历史题,明朝监察制度的意义

kodinid 3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监察制度历史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监察制度历史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没有了?
  2.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3. 监察御史是什么官?
  4. 明代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没有了?

监察制度是控制大臣的,皇帝当然希望大臣忠心耿耿,遵纪守法,所以监督必须跟上,有任何对自己不利的消息自己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取对策。谏议是给皇帝提意见的,皇帝当然不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所以干脆取消。

明朝这个国策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出身草根,读的书少,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所以认识不是很深刻。在他心里,皇帝就该唯我独尊,这也就是导致他后来修改《孟子》的原因。所以他不会想要谏议机构,免得对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造成影响

明朝监察制度历史题,明朝监察制度的意义-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大臣的不信任。这一点从他废除宰相制度和掀起明初三案可以看出来。还是由于他出身草根,从骨子里对当官的有一种仇视,而官员又是不能没有的,所以就需要监察。打到国家政策,小到吃喝拉撒,朱元璋必须全部掌握自己才能放心。这也就是他成立锦衣卫的初衷。是想,这样一位对自己大臣一点信任都没有的皇帝,能不把监察制度做好吗?

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明代官员犯罪可由以下途径来检举

第一种是自举,就是官员检举自己的犯罪行为。就像现在的自首一样。在明代,只要犯罪的行为太恶劣,又能积极第处理后事,一般情况下,自举的官员都免除处罚。

明朝监察制度历史题,明朝监察制度的意义-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种是告发。

1 通过法定机关监察御史,巡抚,按察司,给事中等部门官员的告发。这些法定机关都有监督检举的职能,所以这也是明代主要检举官员的途径。

2 任何官员只要发现他人有犯罪行为都可以检举,可以上级检举下级,也可以同级相互检举,也可以下级检举上级。

明朝监察制度历史题,明朝监察制度的意义-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皇权控制之下的特务机关东厂,锦衣卫,西厂,内行厂也负责监督官员不法行为。

4 普通百姓有权利告发官员不法行为。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举报十分重视,他赋予民众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的权利。

明代的这些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法定机关在监督官员不法行为中能发挥主要作用,那么必定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反之,则会导致贪腐盛行,政治秩序失衡.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中国古代的司法体系中,对于官员的犯罪,实际上主要依靠在官僚集团内的“纠举”行为。

在明代,具备这一司法职能的机构是都察院,又被称为“风宪衙门”。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以及御史,他们都负有纠察百官的责任。实际上,这一监察机构可以上述到汉代,汉代御史的最大特点是位卑权重,权重,保障了这些人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司法程序受到干扰,位卑,则保障了御史有充足的进取心以纠察百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小监大”、“以卑督尊”。此外,明朝的通政司之下,还设有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事务,同样对行政体系内的职务犯罪发挥纠察作用。

另外一方面,明代的法律也允许百姓“告奸”。实际上,从明代的律法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禁止民告官的律条。当然,属官告上司的司法程序肯定是特殊的,比如诉状需要上奏给皇帝。同样,民告官的话,也可以向巡按御史上诉,这就是所谓拦轿鸣冤了。不过,洪武朝,由于朱元璋主张“重典治吏”,因此对“民告官”的行为还进行鼓励:

前者《大诰》一出,民有从吾命者。惟常熟县陈寿六为县吏顾英所害,非止害己,害民甚众。其陈寿六率弟与甥三人擒 其吏,执《大语》赴京面奏。朕嘉其能,赏钞二十锭,三人衣 各二件。更敕都察院榜谕市村。其陈寿六与免杂役三年。敢有 罗织生事扰害者,族诛。

看起来,他不仅仅同意“民告官”,还支持“民捕官”,他还曾经下令:

 十二部政使及府、州、县,肤尝禁止官吏、皂隶,不许下 乡扰民,其禁止已有年矣。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 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 精壮拿赴京来。

今后敢有仍前夺民取***虾鱼器具者,许民人拿赴有司。有 司不理,拿赴京来,议罪枭令,以快吾良民之心。

不过,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仅仅能出现在洪武一朝。朱元璋一死,人亡政息,这样的法律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很难得到贯彻。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罪,百姓并不是非要去拦着所谓的“八府巡按”(即明朝时候的监察御史)的轿子告状。百姓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百姓直接向上级的主管部门“举报”。另一种则是去击打皇宫门前的“登闻鼓”来告状,只是这种方式对告状的类型有限制。另外,还可以制造舆论,引起特殊机构的注意。同时,匿名告状一般不被受理。

一、明代的“***”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行政诉讼”制度,普通百姓告发官员,朝廷原则上是不鼓励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依靠的是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来维持秩序。“民告官”等同于“子弑父”。所以在明代之前,百姓检举官吏,先要吃个几十大板!

朱元璋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澄清吏治,对“民告官”放宽了条件。如果遇到官吏贪赃枉法,百姓可以向“监察御史”投递状纸检举。御史接到状纸后,会把案件发回“被告官吏”所属的上一级官府,或者同级的监察部门(按察使司等)进行审理。

另外,洪武年间还规定了,百姓可以直接进京投递状纸,官员们不能阻挡,否则杀无赦。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一条基本就作废了。

二、击鼓鸣冤

民间如果想告状,还可以通过“登闻鼓”,直接向皇帝提***讼。明代的皇宫门前设有“登闻鼓”,告状的人可以自行前去击打,有负责的鼓官来问询,并接受状纸。初期时,百姓通过“登闻鼓”告状,朝廷一般第二天就会给出答复。但是成化以后,朝廷吏治败坏,贪官污吏多不胜数,“登闻鼓”告状就没那么容易了!

值得一提的是,敲“登闻鼓”告状有几个限制条件:

监察御史是什么官?

监察御史是明朝正七品的言官,隶属于都察院,正七品。其主要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监察系统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中纪委纪检监察室的处长。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官场之上,特别讲究同窗之谊和尊卑有序,即官场之上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在明朝的官场之上却有一个职位例外,只是区区七品的小官,却能够让许多三四品大员们,闻之色变。

这个官职就是监察御史。虽然只有正七品,但却有皇帝赋予的监察之权,他们不仅可以弹劾地方官而且还能直接对这些官员进行审理;遇见小事也不用禀报皇上,可以临机处置,是现在的中央巡视组的雏形。

不过,这种监察方式可不是明朝首创。这种监察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御史大夫就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时,汉承秦制进一步发展了秦朝的监察制度,御史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品级(从九品)。汉武帝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监察法,派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中央巡视组。不过可惜的是秦朝命太短,汉朝之后又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做为统治阶层的门阀士族自身腐朽堕落,使得监察体系形同虚设。

到了隋文帝杨坚时期,御史直接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他还制定了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在隋炀帝杨广时期,继续推动监察制度改革,在御史台的基础上增设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找朝廷百官的碴以及找地方官的碴。

唐朝完成了全国统一战争之后,唐高祖李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法令。李渊曾是隋朝的重臣,所以唐朝的法律承袭了隋制,这使得隋朝的监察制度得以延续。唐初,在三台的基础之上,又设置了谏院,提高谏官的独立性,使谏官能够更好的对皇帝仗义执言。后来又将御史台分为了三院。其中察院下面的监察御史,共计十一人,各领监察区一道,每日每天就在自己所负责的监察区里转,遇见什么***、冤***错案之类的他们就管一管,可以说是现代巡视制度的起源。

唐朝时,中国的监察体系才真正的开始独立运作,到了宋元时期,监察体系进一步巩固。正是通过一代接一代的发展,才有了明代巡按御史的辉煌。

根据史料记载,李钢巡查江浙地区一人就弹劾了官员400多人。当然,任何制度都是有缺陷的,这样的巡视制度虽然对整顿吏治颇为有效,但也为后期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明代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

明朝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个奇才,他总是能想出一些新花样。

朱元璋废除了历朝历代都设有的御史台,将其改为都察院,和六部平级,负责弹劾官员、纠举不法、提出工作建议等等。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通常是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下面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失误,又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典型的官小权势大。

明代名臣于谦年轻时曾经担任监察御史,宣德元年(1426年),七品芝麻官于谦被明宣宗朱瞻基安排巡按江西,于谦在江西大刀阔斧,***冤案数百起。后来,明宣宗破格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这下于谦就是正三品了,比各省布政使小半级,但是和按察使平级。

明代负责刷卷的主体官员为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明史·职官志》载:监察御史的职责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即北京南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调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因此刷卷是监察御史的主要职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监察制度历史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监察制度历史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监察 御史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