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时期的历史现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时期的历史现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末清初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明末清初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在转型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使他们认真反思,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明朝衰败始于何时?有哪些表现?
明朝是从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时期开始衰败的。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盟,欲拥戴英宗复辟。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逮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恢复的殉葬。之后因内部***流放徐有贞,因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贤等贤臣治国。
1464年英宗驾崩,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宪宗为于谦***,恢复代宗帝号,时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宛若明君之资。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
但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 宠爱亦妻亦母的万贵妃,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造成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才全被裁撤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 ,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死伤惨重,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有大臣提议南迁。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以英宗为质要求明军投降,于谦等大臣拥立郕王为帝。并亲自率军在北京城下击败也先,避免了靖康之耻的再现。
土木之变使得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战略由攻转守全面改变,再无力远征,明朝进入中期阶段。
是大国宽容政策的开始,大国宽容政策,是明朝衰败的原因
与西晋的宽容五胡一样,明朝对于东北女真过于轻视,使得华夏王朝再为成为现实。今日不再有帝王的中国仍然如此,看来已经不可救药了。自恃强大,小看弱小,把宽容视为缓和矛盾的第一手段,结果把自身葬送了。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 ,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 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明朝的衰落是因为中后期的宦官专权,明朝的宦官虽有恶名,但总的来说,宦官弄权大多在皇帝的管控范围内,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万历年间。万历不问政事,凡事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办理。但事实情况是,明朝的特务机关林立,即使是太监,也不是一人独大,首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分权,另外还有东西厂的提督太监,非太监系列的锦衣卫虽然品级不高,但由皇帝直辖管理,有风闻奏事的特权。皇帝的耳目众多,宦官想专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集权有很大关系。
还有就是,如果非要给明朝中后期的衰落找一个罪魁祸首,我觉得是由皇帝纵容和主导的党争。尤其是明后期,党争所带来的巨大政局内耗,造成了明朝政局的雪上加霜。可惜于谦挽狂澜于既倒,[_a***_]砥砺革新,都因皇帝纵容和主导的党争而功败垂成。以史为鉴,当知兴衰更替之规律。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王朝?你怎么看?
有西晋和清朝垫底,最差劲的王朝怎么也轮不到明朝。“有人”估计也就是那些清粉。
那些割据小王朝,比如北齐、刘宋都是些什么垃圾玩意,就不说了。只说大一统王朝,中国的大一统王朝有秦、两汉(含新)、隋、唐(含武周)、北宋(勉强)、元、明确、清。汉唐是封建时代的两大高峰,两汉能够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唐朝皇帝李世民更是被称为天可汗,万国来朝。这个明朝是比不了。
秦虽然十几年就灭亡,但秦是奠定了大一统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的基础,秦朝的很多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还能借鉴,所以从这方面,明也比不了。隋虽然三十几年就灭亡了,但隋朝的国际地位和强盛国力,明朝显然也比不过。元朝都是进攻状态,就是末年,已经腐朽的元朝,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无法将其消灭,所以说综合表现明也比不上元。
北宋武力还比不上明,明朝初年还是可以在周围耀武扬威的,但北宋初年面对契丹(辽)就占不到便宜,最后还是靠澶渊之盟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不过北宋的经济文化比起明朝要超出甚多(横向比较),综合起来看,两个朝代应该差不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随便说几点。
宋代是中国从秦汉以来到宋为止,最发达的朝代。
那么,宋代人口有多少?
在1124年为1亿2000万,在1223年为8060万。
那么,明代人口有多少?
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约有1.***亿人,并推测1655年明清之际人口谷底约为1.2亿人;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亿人。
可见,明代人口比宋要多很多,差不多有2亿。
相比南宋时期,明代人口高了一倍还多。
至于元代,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人口9000万, 部分学者认为此年为元代人口峰值。
这又是哪个明朝的黑粉说的?总的来说我国2000余年的封建专治历史,上至秦,下至唐、宋、元、明、清,没有说哪个王朝“最差劲”一说。因为每个王朝都有它的意思和它存在的理由,只能说相较而言哪个朝代比哪个朝代有哪些不足,如制度、统治者的驭民之术、改革之法等。
第一、明之宦官
相较于秦朝、唐朝,明朝的宦官专权可以说是我国封建历史的巅峰。
自朱棣后,明朝宦官把持朝政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将朝野弄的乌烟瘴气。其中汪直、刘瑾、魏忠贤便是佼佼者,这也是许多人黑明朝的点。
第二、锦衣卫,东西两厂为代表的特务机构
先有锦衣卫,后有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无论是在官员心中,又或是民众心中,都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这导致了老百姓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因为说错一句话带来的后果就有可能是抄家灭族。所以到了明末人民哀声载道,又敢怒不敢言,发自肺腑对这些人的厌恶,这是明朝的一大败笔。
第三、宰相制度的废黜,是封建君主专治的巅峰
朱元璋废黜了在我国延续2300余年的宰相制度,后设计内阁,这直接使得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一个巅峰。
且这一点在清朝的学习之下跟进一步,将封建君主专制推向了巅峰,至此生杀予夺全凭皇帝洗好,这很不利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是一大败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时期的历史现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时期的历史现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