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五代史志记述隋朝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五代史志记述隋朝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将苑是谁写的兵书?
历史上诸葛亮写过的兵书叫《将苑》。《将苑》又称《心书》,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讨论为将之道的军事著作。宋代称将苑,而明代始称《心书》,但无论《将苑》还是《心书》,既不见陈寿之目,亦不见隋唐史志,而始见于宋《遂初堂书目》,题《诸葛亮将苑》。
历史上有哪些比较有名气的武状元?
感谢邀请回答此问题!
武科,起自唐代武则天时期。虽然隋代开启了科举,但到了唐代才开设了武科,所以《隋唐演义》之中所提到的王伯当之武状元头衔,是小说中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官阶。
历史上有名的武状元不少:
唐代,武状元中有盛名者当数“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后来升任宰相。
宋代,重文轻武,文状元盛名者多,武状元鲜有史书提及。但同时期的西夏国,却有一武状元盛名,就是李遵顼,元庆十年中武状元,后做了西夏国皇帝。
元代,忌惮民间反抗,没有武举科考。
明代,最有名的武状元当属许泰,是直接被皇帝赐国姓为“朱”,并收为义子,还封了爵位。
清代,马上得天下,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视武举科考的,共出了109位武状元,其中我觉得秦承宗和牛凤山两位武状元比较特殊,有其精彩故事。
秦承宗,是汜水县苌家拳的传人,其师傅是苌乃周。在古代很少有民间武师能得取武状元,这一点是和***文学作品大不相同的,因为武状元考试的知识更全面,而非单一的拳术和器械,但秦承宗不但是拳术高手,文韬武略、战阵杀伐、弓马娴熟,是清代难能可贵的由民间武师考出来的一位武状元。
牛凤山,是汜水县明月坡人,即便是中了武举,也因贫困而常常为了家里能吃顿饱饭而发愁,其武艺和读书都是跟其叔父所学,除了熟练十八般兵刃外,尤其擅射、百步穿杨。考武状元时,借了老家十几个村子乡亲的钱,才有了到北京考武状元的路费和饭钱,因为前期缺钱吃不饱饭,第一轮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到了殿试时,道光皇帝亲临了殿试考场监考,发现了一甲选出来的人选中,竟然有四人“俱弓不实”,也就是说考场选拔存在问题,有四名一甲人选竟然拉不开硬弓。据《清实录》记载,到牛凤山出场时,其不但拉开了八力、十力、十二力的硬弓,还破纪录地拉开了号外弓,场面震惊四座,道光帝大喜,直接当场钦点牛凤山为武状元。从这道光十三年的记录来看,朝政***已相当厉害,若不是殿试时道光帝亲临了一次现场,那牛凤山可不一定会是武状元。也从另一面看出,牛凤山之武艺,尤其是神射之技,应该是清代109位武状元中最高超的。
想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有哪些好书可以推荐?
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有这么几部书必读:
《旧五代史》,这是宋代薛居正为首编纂的官方五代史书,内容比较庞杂,很多是直接把起居注之类的直接引用,记得有很多的任命变动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这部书应该说成书比较比较快,一年多就编出来了,时间价值还是可以的,收录的东西较全。但是感觉“有点乱”。但是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旧五代史,是从《永乐大典》里面辑录出来的,原书已经散轶,无缘再见,所以这部书号称是辑录本里面最好的一部。
《新五代史》,大文豪欧阳修所做,比旧五代史差不多简略一半,文学水平上了一个层次,因为欧阳修“以文章自负”,做了很多修改,不管是体例上,文字上都有修改删减概括。最大的变化还是加了很多自己的评论,而且每次评论必然“呜呼”一下,有的还有序言,比如最有名的、上了教科书的《伶官传序》。新旧五代史都要看,各有所长,可以掌握全面一点。
《资治通鉴》五代部分。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区别于新旧五代史这种纪传体通史,可是从全貌上了解五代十国的发展进程,全国各地发生的事可以联系起来看。
我感到,五代部分在资治通鉴里占的比重还不小,应该算是描写叙述比较详尽了,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占了全书差不多八分之一的篇幅,而全书叙述了1300多年的历史,当然这也和先秦时期的史料较少有关。
另外还有一部《十国春秋》,侧重于对十国比较详尽的介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五代史志记述隋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五代史志记述隋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