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冷知识唐朝诗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冷知识唐朝诗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诗人分为哪几派?谁为代表?哪些最出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初唐和盛唐,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诗歌也在唐代达到了辉煌的顶峰,诗人以千计,诗作达数万首。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博大深厚,风格绚烂多姿。
1、初唐四杰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他们开拓了诗歌的题材,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江山和塞漠,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折射出时代的风貌、表现出自我的个性,诗风从柔靡转向刚健,如王勃的《别薛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杨炯的《从军行》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可视为代表之作。
2、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
较多的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代表作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的边塞诗,形式不一,也各有特色。其中王昌龄的七绝尤为出色,如《从军行》、《出塞》。
他们汲取了六朝文学善于体貌状物的长处,创造出情景交融、意境浑成的山水田园诗,形式上多工于五古、五律。这些诗的主体风格清幽宁静、冲淡空灵,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王维的《竹里馆》、《渭南田家》,当然有的诗也不乏雄奇状美的气势,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观猎》。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反映了盛唐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李白的诗以豪迈的气势、奇特的想象、清新的语言和飘逸的风格抒写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的现象。如《蜀道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等。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表现了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因而被誉为“诗史”、“诗圣”,把诗歌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成熟的阶段。代表作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登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诗人?
唐朝出现很多诗人,有两大原因。
第一原因: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当温饱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时候自然就出现了诗人,写写心情,写写故事,展现下自己的才华,让更多的人追求和理解这种意境。
第二原因:当有了第一个作诗之人,受人追捧,受人仰慕,就会自然出现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诗人…因为有更多的人喜欢了这种意境,就会有更多的人迷恋做诗。诗人与诗人意境不同,感受不同,做出来的诗词风格自然不同…所以又有了诗仙诗圣一系列的诗人…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封建王朝,其诗歌的繁荣为后世所不及。之所以唐朝能成为诗歌盛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发展为诗歌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朝前后历时近三百年,朝廷通过***取一系列促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从而形成财力雄厚、民富国强万国来朝的鼎盛局面。
二是开明管理为诗歌繁荣提供了政治保障。唐朝通过实施“三省六部制度”,结束了之前的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这种新的国家体制的实施,为社会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人民群众获得了更大的思想和行动自由。
三是重视教育为诗歌繁荣提供了文化条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唐朝的教育发展同样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建立了一个更为系统和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形式多样化,具有官办教育,又有民办教育;既有普通教育,又有职业教育。无论是官办教育还是私办教育,都具有其特定发展时期的特色,有利于人民群众入学就读。诗歌创作是以文字表达作为基础上,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人数越多,热心并能够写诗的人也就越多。
四是社会潮流为诗歌繁荣增强了精神动力。因为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环境宽松,加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写诗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写诗为乐、以写诗为荣的社会潮流,而这种潮流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激发人们写诗兴趣的精神动力,以致整个唐朝的三百年间诗歌创作一致处于长盛不衰的状态。
综上所述,唐朝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诗人,之所以诗歌创作长盛不衰,绝非是某一个单方面的原因带来的,而是当时经济、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冷知识唐朝诗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冷知识唐朝诗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