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简单明朝历史故事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简单明朝历史故事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靖难遗孤历史?
“靖难遗孤”是在靖难战争中遗留的孤儿。
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
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
镇北台的历史故事?
当年修建镇北台,目的是为了镇守边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代中叶,榆林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边塞卫城,叫做榆林卫,明王朝的军事治所延绥镇设在200多里外的绥德州。由于蒙古族不断侵犯边关,榆林和绥德相距遥远,等警报传到绥德,增援部队日夜兼程赶到榆林后,善于骑射、行动迅捷的蒙古兵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明成化年间,四川青神县人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他看出了这个军事布防上的弊端,便上书朝廷,把延绥镇治所于1473年迁到了榆林卫,同时扩建城池,增兵设防。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设立市场与蒙古人贸易。但自从贸易往来后,蒙古人变本加厉更是伺机南下抢夺财物,掳掠牲畜人口。考虑到边城的安全,1474年,余巡抚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后来,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又修筑了蒙汉互市场所易马城,蒙汉官员经过洽谈、建起了举行纳贡仪式的场所——款贡城。1607年4月至次年7月,当时的延绥巡抚涂宗睿又在长城南北最险要的红山上、款贡城西南角修筑起镇北台,居高临下,用于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到现在,镇北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区以北的红山顶上,距离榆林市区约7公里,距离景点红石峡约2公里,很多游客将这两个景点放在同一天游玩。镇北台原本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也是当年蒙、汉两族办理交涉的地方,这里是古长城现存的最大的烽火台,号称“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
修建于公元1607年的镇北台,是边关“蒙汉一家,和平互市”的见证。紧依台北下方有一个方形的小砖城,叫“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以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于谦的历史背景?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代大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61]本名于谦别名于忠肃、于肃愍、于少保、于忠肃公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简单明朝历史故事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简单明朝历史故事大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