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于谦的真实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于谦的真实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的于谦,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什么家?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代于谦坎坷身世?
明代于谦出身官宦世家,其先祖做官的历史可以上溯道唐朝。但其父于仁是个例外。于仁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当时的官场上充斥着太多的污秽和不堪,他实在难以与之同流合污。故而于仁虽在民间有君子之名,却始终没有踏上仕途,只是隐居乡间,将一身才学传给儿子。于谦二十出头就考上进士,不到三年,就成为当时皇帝明宣宗所重用的青年俊杰。他始终恪守家风,清廉为官,也不给别人***的机会。
不久,明宣宗去世,年幼的明英宗继位,张太后监国。这位太后是一位难得的贤明之人,对清廉官员予以提拔保护。
但十余年后,张太后和几位老臣去世了,长大成人的明英宗宠信一个叫王振的宦官。王振本是个教书先生,却因才学拙劣,考不中科举,便心生歪念,竟然下狠心挥刀自宫,进宫当了一个大龄太监。至于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为了捞取私利。王振***的主要方式,是胁迫官员给他送礼。于谦不仅分文不送,还为此写下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有“两袖清风”四个字。
于是,于谦很快被王振打入死牢,判处***。
听闻于谦遭王振迫害,许多百姓都为他奔走喊冤,连一些藩王贵族也主动站出来为于谦说话。王振这才发现,于谦是一个杀不得的人,要是杀了,可能会激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只得以抓错人为名将于谦放了出来。
王振的贪欲并不止于金钱,他也读过书,也有“修齐治平”的理想,所以他还想建功立业。于是王振便利用自己的权力故意挑起明朝与蒙古的战争,然后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却是明朝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则死于愤怒的将士之手。
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乃至有人提议干脆迁都南方,学南宋算了。危急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力主保卫京城,击退外敌,并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他们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稳定人心,然后调集各方兵马与敌人血战,取得了胜利。在于谦的极力主张下,明英宗也平安归来。
但他最终却为明英宗所害。
明英宗趁着自己的弟弟病危之际,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随之对当年把弟弟扶上皇位的于谦等人,展开了血腥报复。
于谦,浙江杭州人,明朝时期的民族英雄和名臣。永乐十九年,他登进士第。宣德元年,时任御史的于谦跟随明宣宗,平定了汉王朱高煦发起的叛乱。他痛斥朱高煦发动叛乱一事,因此深受明宣宗的赏识。
宣德五年,他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等地。于谦为官清廉,不愿攀附权势。明英宗时期,他因不向当时的权臣王振送礼而被诬陷入狱。好在两省的百姓、官员、甚至是藩王都为他求情,他才得以出狱复任。由此可见,他在当地的威望有多高。
“土木之变”时,明英宗不顾于谦等人的阻拦,坚持要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这时,有人提出要南迁。但以于谦等人为首的大臣主张固守京城,明朝才没迁都。国不可一日无君,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他率领22万大军亲自督战,列阵在京城九门外,保卫京师,同时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见明朝的阵仗没有投降的意思,若两国长期交战,对自己国家也不利。于是,他用明英宗当人质,逼迫明朝廷议和,遭到了明朝的拒绝。不久,他被迫释放英宗。议和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师部队中的精锐进行操练,以备不时之需。他派兵出关镇守边疆,边境得以安宁。于谦始终在为国为民操心,但他个性刚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此时明英宗也想夺回大权,毕竟皇帝可是全天下权力最大的人,谁不想当?同年,明英宗复辟。但大将石亨等人因嫉恨于谦,故在明英宗面前诬陷于谦,称他想要立襄王之子为帝,甚至想要谋反。没想到明英宗听信了他们的话,立即下令将于谦打入大牢。最终,朝廷以谋反之罪,判处于谦***,被处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于谦的真实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于谦的真实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