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皇室宗亲爵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皇室宗亲爵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宗室有什么限制?
2.爵位的传承按照封建宗族嫡长子继承,其余按照余子分封继承,所有***子嗣都有国家供养。
3.君王死社稷,皇子守边防。
对宗室的约束还有: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不得到京师,如有出城越关到京师的,即奏请先革为庶人,然后发往凤阳高墙圈禁,同行之人,发往极边的卫所永远充军。
宗室不得擅离境外,有居住乡村者,虽百里之外,十日必三次到府画卯,如果一期不到,即拘墩锁,下审理所,定罪议罚。从郡王至仪宾以下,不得与文武官员往来交结及岁时宴会。
请名、请婚也很严格,未经请准,只能呼乳名,不得婚嫁,以致走京游棍以请名、请婚为由乘机勒索宗室钱财,导致许多宗室
明朝封爵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其宗室的封爵规定如下。
宗室男性爵位
亲王:皇嫡长子为太子,皇诸子年10岁立为亲王(藩王),有封地称为国“某国”,20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10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10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明朝皇亲国戚什么待遇?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明朝共有几种“爵位”? 这些爵位可以享受什么待遇?
每朝每代都有封侯拜爵的规矩,但是朝代不同,标准却也不同。而到明一朝,在爵位等级的设置、封爵条件等方面与之前的唐宋金元都有不同。在明朝王爵的位置只封给皇室宗室,封给大臣及幕僚的只有公、候、伯三等。
在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封爵制度基本沿用元朝的旧方法,封了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为国公。知道明朝建国之后新的封爵制度才逐步制定,开始使用丹书铁券做为赏赐。
定“五等勋爵”:爵:正一品,国公、郡公;从一品,郡候;正、从二品,郡伯;正、从三品,县伯;正、从四品,县子正;正、从五品,县男。
——《明实录》
以上的五等爵里面,除了没有王、其他的设置跟金朝和元朝旧的制度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这五等爵是只有对社稷有军功的人才能分封,其中的子和男两个爵位一直没有人受封。而且明朝开国之始,有功劳的武将有很多,多数都封为前三等爵位,并都赐予了丹书铁券。但是流爵却得不到丹书铁券,比如说徐达麾下的薛显就是只封了候而没有赐给丹书铁券。他就是所谓的流候,是因为他在攻取山陕时,最后被谪南海,将他的俸禄分为三份,一份用来赡养薛显所杀的一千多户,另一部分用来供养他的妻子老母,还有一份自己花。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公候是没有食邑的,只是一个尊贵的身份。在洪武年间的时候文官再没有得到封爵,而伯爵的规格也被提高,子男被废除。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汉末及魏晋时职位和爵位是并列的,爵位就是职位品级的额外封赏,明朝初期也是这样的,如徐达为中书省右丞相、魏国公,朱能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成国公等。直到宣德年间,武官分封了爵位就没有了都督这样的武职。
但是,军功封爵的原则在制定之初就遭到了破坏,到明朝后期却又变成了武职难以分封,一个是朝廷对勋臣的任用逐渐加以限制,另一个是武官的地位日益低下,难得封爵。
在封建社会里,一切制度和国策,都是为了巩固皇权服务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皇室宗亲爵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皇室宗亲爵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