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应熊历史,明代王应选

kodinid 3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王应熊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王应熊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评价明四朝元老袁可立?
  2. 纵观历史上的崇祯一朝,除了袁崇焕,还有谁能挡住清军?
  3. 文韬武略皆为上等的皇太极最后为何没能统一中原?

如何评价明四朝元老袁可立?

袁可立被吹捧太过,他再有才,也没一些人说的影响力大,后金那时刚佔了大片土地,根本兼顾不了太多,更没有能战的水师可用,对山東有威胁的是毛文龙,他说取山東易如反掌,不是虚言,一些人吹嘘袁可立的海上防线,水师攻击沿海等功劳,对实际复辽無多大作用可言,明史不给他立传,今天的人就大造文章,还说他是帝师,真是可笑,真正的帝师孙承宗可是独立作传,请这些人解释一下,如满人要掩盖什么,孙承宗就不应多谈,孙对他们的威胁更大吧。

袁可立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折服于封建官场的黑暗权威,忠君,忧国,忧民,是晚明时期少有的清官廉吏,军事战略家,可以称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楷模。同时也是一个刑法高手,多次治理冤狱。是晚明时期明军统帅中罕见的能收复失地,并且能巩固防线的杰出军事家。袁可立著有《观海市》、《蓬莱阁望海》、《蓬莱阁怀古》等作品,。

明朝王应熊历史,明代王应选-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袁可立,今河南睢县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

普遍认为,袁可立是最被低估的明朝人,作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后世给他戴了一顶“后金粉碎机”的桂冠。

图 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

明朝王应熊历史,明代王应选-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满人最怕的两位明朝人,一位是孙承宗,一位就是袁可立,而他们两位,都曾做过天启皇帝老师

而在明人眼里,袁可立首先是不阿权贵、敢于为民***的刚正之士,还是小小七品推官的时候,就直言上谏,竟然扳倒了四品大员。

纵观历史上的崇祯一朝,除了袁崇焕,还有谁能挡住清军

明人吴惟英有诗一首《挽毛大将军》:

明朝王应熊历史,明代王应选-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昨夜营星色黯然,计音忽向路人传。

但嗟韩信成擒日,不见蒙恬御敌年。

功业已沉沙磺雨,精灵犹锁海门烟。

好收战骨鸱夷里,归葬西湖岳墓边。

这首诗的主角就是明朝大将、后来死于袁崇焕之手的毛文龙,他可以称得上明朝在辽东一带的一员猛将。早在天启年间,毛文龙就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有效地牵制了后金的兵力,遏制了后金蚕食辽西诸地的局势。

经略辽东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熊廷弼曾言:“管铁骑营加衔都司毛文龙,弃儒戌,志期灭虏,设防宽漫,凡夷地山川险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无精通,实武牟中之有心机,有识见,有胆略,有作为者,岂能多得!”工科给事中杨所修亦曰:“东方自逆奴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酋肘腋间撩动而牵制之。”

毛文龙驻守对后金是一个巨大的镇摄,而毛文龙也日益居功自傲,引得崇祯皇帝的怀疑,最终为袁崇焕所杀。毛文龙之死,不仅是大明王朝在辽东丧失了一员统帅,而且对其他驻守辽东的将领也是一个打击。

崇祯帝时期,除了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以外,能抵抗后金暨满清的明朝将领已经屈指可数了,事实上有可能击败后金的明朝名将只剩下袁崇焕的好友孙元化。

天启帝时期在明朝抗金名将中,袁崇焕对后金主力的战绩是最突出的 ,宁远大战宁锦大战以少胜多大破努尔哈赤皇太极带领的后金主力,此外,孙承宗袁可立毛文龙等抗金名将的战绩也是不错的,但孙承宗袁可立毛文龙等都没有与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后金主力直接交锋,袁可立毛文龙等主要是从海上围攻偷袭后金政权的后方辽东半岛等地。

到了崇祯帝即位后,明朝两位抗金老将孙承宗袁可立都已经年近七十,崇祯帝没有极力请他们出山,而驻守皮岛的抗金名将毛文龙与后金皇太极勾勾搭搭,毛文龙写信给皇太极说“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大事可定”,并带兵血洗山东登莱,扬言“取南京易如反掌”。

在毛文龙企图勾结皇太极夹攻明朝的危急时刻,袁崇焕单刀赴会去皮岛斩杀了毛文龙。

但崇祯帝对袁崇焕“皇太极西向窥视中原”的提醒麻木不仁,并逮捕袁崇焕派去协防遵化的关宁军将领,导致皇太极绕道蒙古进攻北京

在袁崇焕带领几千关宁铁骑在北京保卫战浴血奋战打退皇太极莽古尔泰多尔衮等后金主力以后,崇祯帝却自毁长城,将民族英雄袁崇焕逮捕下狱,导致明朝将领***自危离心离德,崇祯帝不得不启用老将孙承宗。

在崇祯帝自毁长城逮捕冤杀袁崇焕以后,袁崇焕的好友孙元化成为明朝唯一可以阻挡后金的抗金名将,孙元化是西洋火炮专家,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学生

在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救援北京以后,是孙元化坚守关宁锦防线让后金无计可施,而且孙元化是孙承宗收复四镇的真正功臣

在袁崇焕被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以后,孙元化提出步步为营筑城进逼后金,利用明朝的火炮优势制服后金,可惜崇祯帝没有让孙元化继续镇守关宁锦防线,反而把唯一有可能击败后金的抗金名将孙元化调到山东。

孙元化在山东继续为明朝发展西洋火炮压制后金,甚至成立了葡萄牙洋军加强西洋火炮军,可惜孙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在救援祖大寿途中发动兵变,导致孙元化受到牵连被崇祯帝冤杀,孔有德耿仲明等汉奸也带着红衣大炮投降后金,使明朝彻底失去了对后金最重要的火炮优势。

毛文龙、洪承畴、孙承宗、卢象升、郑崇俭、孙化等等等等,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挡住清军。

可惜他们要么死在崇祯手上,要么被崇祯逼着去送死。

所以,只要崇祯在,没有人能挡住清军。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皇帝,而且这个长着猪脑子的皇帝比狗还勤奋,天天加班到12点变着法子逼良为匪和杀名臣良将。

纵观崇祯一朝,包括袁崇焕在内,都没能挡得住“满清入关”。

“满清入关”仅仅是明朝灭亡之后,下一个王朝“姓字名谁”的一个选项之一而已。

事实上,袁崇焕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没能阻止皇太极的“京郊数日游”。而整个明朝既没有阻挡住李自成进京,也没能阻挡住多尔衮入关。

这是现实。

明朝到了崇祯那里,按规律也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因为按照规律“改朝换代”的所有条件都基本符合了。

所以,崇祯尽管不服气,不甘心。也用尽了自己所有的本事,也没能阻止关外满清的逐步强大,更没能阻止关内农民起义的烽火燎原之势。

简单的讲就是:内忧和外患并重。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明朝的灭亡导致改朝换代,是历史的必然。

具体的说,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袁崇焕可以阻挡住满清入关,这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或者说是期望。

有这样想象的主要原因,是袁崇焕“曾经挡住过”。但曾经挡住过和今后一定能挡住之间没什么必然关系。

从后来明朝的军队和朝廷官员在李自成进京之后迅速的“做鸟兽散”,崇祯皇帝沦为真正的“孤家寡人”的情况来看,当一个王朝的内部出现大的问题的时候,抵御外部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这不是能靠一两个人解决问题的事。

文韬武略皆为上等的皇太极最后为何没能统一中原?

皇太极自然是一代雄主,只是那时的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巩固内部***上。而且,此时的明朝虽然千疮百孔,但一个山海关便阻挡了清军前进的脚步,清朝统一中原的时机尚还未到。

皇太极巩固内部***

我们知道,明太祖努尔哈赤创制了八旗制度,使得清朝的军事战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等到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登位的时候,皇太极的优势是很微弱的。才开始的时候,代善、阿敏等贝勒,是和皇太极坐在一起,接受大臣们的参拜议事的。这时的皇太极,虽然名义上超过其他被雷,但他的地位并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内,皇太极要做的,并不是攻占中原,而是削弱其他贝勒的地位,使得他的地位更稳固。我们可以看到,从皇太极、顺治一直到康熙初期,清朝皇帝的帝位都不是那么稳固的,这也是从皇太极那里就遗留下来的问题。

而且,满清的制度,此时草创,即使他们处处跟明朝学习,可也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文明或者说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的。皇太极对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八旗制度的整顿,是下了大功夫的。再者,虽然此时的蒙古和满清关系较为友好,但其中有些人也是不服皇太极,还需要武力征服。在皇太极登基的初期,朝鲜还是大明的藩属国,常常在清朝攻击山海关的时候,朝鲜从背后偷袭。

对比于大明这个庞然大物,皇太极更优先解决的肯定是蒙古和朝鲜。后来,贝勒阿敏征讨朝鲜,攻占下之后,阿敏甚至想要留在朝鲜不走,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这件事,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初的皇太极的威慑力还不是那么大。朝鲜后来也是时常反叛,一直到皇太极执政后期,派世子当人质之后,朝鲜才算安定下来。所以,皇太极在位期间,主要做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制度建设,扫清明朝的羽翼,为后来清军入关打下基础。

明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皇太极强盛之时,明朝虽然千疮百孔,但仍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时守卫辽东的正是名将袁崇焕,皇太极并没有讨得多少好处。再加上有后方毛文龙的牵制,皇太极也不敢放开手脚进攻大明。

此后,虽然袁崇焕被杀,但是朝廷中的大臣还尚能勉力支撑。朝廷上的栋梁之材,还没有被崇祯杀干净,对于局势还能勉力应付。皇太极此时还没有信心攻占北京,他们往往是抢掠一番,便迅速离去。终皇太极一世,清军未能突破山海关。

清朝统一中原的时机未到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明朝这个正统还没有倒,人心可用。后来也是崇祯自缢之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满清进入。在满清没得到崇祯***的消息之前,他们的重要谋臣范文程,还建议摄政王多尔衮用步兵冲开关隘,然后再用骑兵迅速扩大战果。此时的多尔衮,还没有做好统一中原的准备。范文程为此还特意上书,建议一改往长劫掠而去的习惯,而是要“秋毫无犯”、“张榜安民”。多尔衮接受了这样的建议后,又遇到吴三桂献关投降,这才顺利进入中原。

但是清军前期,对于能否统一中原,尚未有足够信心,才开始想着能占领黄河以北。只是后来随着战斗的深入,以及深知明军虚实的洪承畴的指引,清军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战场的开辟范围也越来越广。满清以一个地方***入主中原,先天的信心是不足的,只能说[_a***_]的满清运气太好。一直到顺治驾崩,康熙继位,明末的抵抗才逐渐消去,清朝初步一统中原。

综上所述,文韬武略皆为上乘的皇太极,之所以生前未能一统中原,是和满清***的发源有密切关系的。满清初始只是一个地方***,各种制度、关系的厘清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再者,这种先天不足,也导致他们对面对庞然大物明朝的时候,信心不足,颇有蛇吞大象的感觉。当然,这也和皇太极突然去世有关。如果皇太极能再多活个三四年,就有机会突破山海关,想必统一中原的步伐也会大大加快。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一统中原的果实,注定要让6岁登基的福临来摘取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王应熊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王应熊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皇太极 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