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被正视的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被正视的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识人典故?
识人术:“泥泞能识马,遇事才知人”,三个故事,教你如何识人
故事一
谢安,字东石,东晋名士。谢安最开始的时候隐居不仕,出山之后,却能力挽狂澜,每每到关键时刻,总能处事不惊。淝水之战获胜的捷报传来时,他依然举棋若定,显得成竹在胸。
桓温是当时的权臣,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他进都城时,皇帝派王谢两家的代表王坦之和谢安去城外迎接,当时,有谣言说桓温想要杀掉王坦之和谢安这两个人。所以,桓温到了后,王坦之吓得是浑身是汗,衣服都被浸湿了,上朝的笏板也拿反了。可谢安却始终保持淡定,从容应对,与桓温谈得很投机。
识人术:王坦之本也是享有盛名的人,可遇事却显得很不堪,而谢安在隐居不仕时,名气虽然也不算小,但直到遇事时力挽狂澜、处变不惊,才真正让人知道他的厉害。识人也是如此,不光要看他平时的表现,关键还要看他遇事时的表现。
其人事端容,既若听长生然的意思
其人事端容,既若听长生然这句文言文出自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
意思是那个人的目光正视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核舟记(节选)
明朝魏学洢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各种游牧民族被火器“吊打”的时候,为何后金能逆袭有火器的明朝?
其实都是误解。当时后金方面的火器比明朝这边更好。
后金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们以前是跟着明朝军队混的。他们对于明朝军队的各种武器很熟悉。到了他们反叛的时候,他们更看重火器发展,所以抢了很多开发人员发展火器。到时明朝这边由于对火器不重视,导致火器质量每况愈下。害的士兵都不敢用火枪打仗,因为经常出现炸膛误伤。后期出现了红夷大炮的时候,后金才吃了大亏。但是由于购买红夷大炮太贵,明朝也没有大量***购。导致战争中他们武器还不如后金
那个时代的火器还不能全面压制骑兵部队,而且满清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明朝末年军队主要精力都在对付农民叛军,损失严重,关宁铁骑跟吴三桂投敌满清,北京破城以后明朝三大营也覆灭,南明政权的军队装备水平也不行。
此时的明朝已经千疮百孔,政治***,小人横行,天气骤变,赋税不减反增,军队已然私有化,吃空饷的吃空饷,还有一部分拿不到工资,军士大部分成了兵油子,看到敌人不想着如何抗击,而是想着逃命,这样的部队,怎么能不败
说是后金逆袭明朝倒不如说是清朝捡了个大便宜。当时是什么个情况?明朝末年官场已经极度***,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各地官员只会收刮民脂民膏,导致民怨沸腾。
崇祯继位后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对大明王朝起到了致命的作用。明朝末年国库普遍空虚,边关将士拿不到军饷是常有的事,导致士兵厌战情绪在军中蔓延。没有钱就打不了战,最后军饷还是要摊派到老百姓身上,只能增加税收,老百姓叫苦不迭。
崇祯皇帝的一系列政治策略失误也非常关键,崇祯皇帝多疑寡断、刻薄寡恩之人,在位17年换了19为首辅,这么频繁的更换本身不利于国家的发展。陈新甲奉密旨与皇太极议和,事情败露后,崇祯拒不承认自己要议和,把陈新甲杀了以息众怒,众臣也看清了崇祯过河拆桥的性格。杀魏忠贤、重用只会夸夸其谈的东林党,崇祯皇帝还以通敌罪把袁从焕杀了,事情一错再错。
明朝虽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但当时火器射程近,火药要从前膛装入,火器杀伤力也比较小,适合近距离射杀,所以还不能适应大规模战役。尽管如此,火器在战场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屡次重创清军,使皇太极认为自己还没有能力打败明军,提出与明朝议和。
明亡非亡于清,而是亡于自身***和内乱。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清军还是被挡在关外,如果不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清军压根就没多少机会。
所以所谓“逆袭”之说是对于历史的不了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被正视的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被正视的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