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梧桐谈明朝历史,

kodinid 3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陈梧桐谈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陈梧桐谈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初空印案实属冤案,可朱元璋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明初空印案实属冤案,可朱元璋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这件事情确实是冤案。

(1)为什么说空印案是冤案

陈梧桐谈明朝历史,-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空印案”绝大部分人都说有问题,但有些人说很容易造成贪腐!这个主要是对朱元璋进行解释。那么,哪项行政运作不会造成“贪腐”?

问题是贪腐问题您查出了多少?这些官员是以“空印”被抓还是因为“贪腐”被抓!比如郑则仕的哥哥到底贪腐没有

“容易造成***”只是一种可能性,你不能因为可能性就去抓人、***。

陈梧桐谈明朝历史,-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郑士利提出的几个质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最关键的一条是:

你根本没有法律法规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制止,而且这个是从元朝就已经开始执行的了。这个官员作为一种“行政运作规则”已经形成。

(2)朱元璋的目的不是为了反贪腐而是为了整肃“元朝旧官员和旧思想

陈梧桐谈明朝历史,-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的思想源可以从他对“元朝官员”的不信任说起。1369年4月6日(洪武二年二月甲午、廿九),朱元璋上谕群臣曰:昔元时,不重名爵或以私爱輙授以官职,名虽易得实无益于事,徒拥虚名而已。朕今命官必因其才,官之所治必尽其事。所以然者,天禄不可虚费也。

据《明史记载,元朝末期“内外诸官皆安于苟且,不修职事,惟日食肥甘,因循度日,凡生民疾苦,政事得失,略不究心,由是纲纪废弛,民心日离,遂至土崩。”朱元璋正是基于前朝官吏的***,所以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惩元季吏治纵驰,民生凋敝,重绳贪吏,置之严典”,而洪武年间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发生的。

说起此案笔者首先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下何为“空印”,“空印”即是盖了官府印章的空白的文书,说白了就是在空白的纸张上先盖上印章,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书写文字。


但这个“空印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根据明朝的税法规定,地方每年都要向中央上交一部分税收,也就是府、县的税收交给布政司,由布政司统一上交明朝最高的税务机构户部,再由户部进行审核。但由于明朝的税收不如现在这般简单,把人民币交上来就可以了,当时不仅仅有银两,还有布料、粮食等等,所以运输起来比较麻烦,在路上也会有一些损耗,但到了户部你这个账本和实际财物不吻合的话,人家肯定不收你的,就会打会回去重新核算盖章,近的地方还好说,远的地方如云南就不好了,所以就想出了这个方法,也是想图个方便。


实际上这种做法已经在大明朝使用了多年了,但就有这么一天,朱元璋心血来潮,就想起检查这账本的事了,所以就让户部把近期的账本呈上来研究研究。没成想,这一研究不要紧,还真让朱元璋看出了门道,也是怪个别的财务人员粗心啊,竟然在账本里夹杂了几张空白的盖有骑缝章的纸张,朱元璋是何等聪明之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当场雷霆大怒,下令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这样“大明朝‘空印案’调查小组”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在抽丝剥茧般地调查之下,从户部尚书到府县涉事的官员都遭到处罚,掌管印章的官员一律处死,副手一律发配充军,可以说有成百上千人遭难,这也造成了官场上官员们的***自危。

说到这里,读者朋友们应该对此案有所了解,但这是不是冤***错案呢,后人也是众说纷纭,但笔者却认为此案有些整治过头了,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由来已久

“空印”一事可以说是存在很长时间了,自元朝时期就一直使用,在官场上也已经成为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事情,可以说明朝的财政人员无不知晓,最高的财政机构户部也是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便宜行事

说起洪武年间的空印案,被惩治的数千人看似冤枉,其实不冤枉:

各府县的掌印官、计吏,为了减免因呈报差错而耗时往返,却在空账簿上加盖空印,以备随时填写。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违规、违法的,但当时几乎全国各府县均如此操作,京城审核验收部门也是暗开绿灯。面对这样的情况,朱元璋能不严加惩治么?

谈及空印案,还得从朱元璋登基后的“经济普查”说起。当时,国家初定后,朱元璋为了掌握各地经济状况,命各府、县进京呈报详细情况,称之为“考校钱粮”。这种事情在前代也曾有过,虽然不是头一回遇到,但由于工作繁杂,难免会有错填、漏填的情况。按照规定,如果账簿错误,便需官员再返回地方重新填写并加盖官印。

古代,交通不便,有时路途遥远,一个往返便需一个多月,偏远地方耗时更长。为了减少麻烦,各地官员就在出发前,另外准备了盖有印章的空账簿,如果之前的算错了,再改正后重新填写。这是当时官场公开的秘密。

朱元璋之前确实不懂,但意外发现了这一问题后,觉得其中肯定会存在许多隐患,甚至容易让官员借机***。朱元璋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中饱私囊、***之事也确实存在。不过,更多的官员还是仅仅为了减免麻烦。

最初朱元璋决定处置这批官员时,还有大臣上疏劝谏,说白了就是告诉朱元璋,这事儿历来如此,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言外之意,完全没有必要处置他们,况且法不责众,更不该借题发挥,过于苛责。

结果,朱元璋的火气更大,在他看来:违法、违规原本就该处置,并不存在什么法不责众。况且,计吏自己核算出了问题,返回重新核算也是自己的责任,不能以舟车劳顿、耗费时间为由,便携带扣有官印的空账簿。

就这样,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各府、县涉案的掌印官一并处决,其副手杖责一百后充军,另外整个官场上上下下还有众多被追责的官员,被杀者多达千人。此事就是明洪武年间的空印案。这些官员虽然情有可原,但毕竟也是罪责难逃,可以说,朱元璋的法度还是严明的,倒也算不上冤枉他们。

朱元璋起于微末,亲身体验过民间疾苦,对于官吏贪腐,他历来是十分痛恨的,我们看看明初的几个案子,虽有借题发挥,牵连权贵之意,但不得不说,与贪腐都多少有些关系。

朱元璋痛恨贪腐,哪怕是一点点,都无法容忍,父母在贪官污吏的压迫下,去世时都不得体面下葬,这是他心中永远的刺。

朱元璋的处置力度到了什么程度呢?驸马欧阳伦走私茶叶出境,夫妻二人竟被朱元璋斩杀,欧阳伦的妻子是安庆公主,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女儿。朱元璋对马皇后的宠爱与尊重,是世所共睹的,对女儿女婿下手,也可看出朱元璋处贪手段之厉。

空印案,本身是钻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空子,加盖空白公务文书,本身是为了在核对钱粮时,免于奔波,也为了提高效率。但这确实不符法制,且各级官吏都这么做,难免没有人从中渔利,中饱私囊。这件事朱元璋既然知道了,大开杀戒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陈梧桐谈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陈梧桐谈明朝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元璋 空印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