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你可以使用101教育ppt进行课件的制作,里面有许多关于这些类型的课件***。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1)迁都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1)迁都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用汉姓、同汉族通婚。这些历史的题目都可以在101教育ppt里面寻找到,里面有每一课时的课件资料,对于课后理解贯通都有很大帮助。
1.迁都洛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乃定迁都之计”,将北魏都城从平成迁至洛阳,主要原因有三,但都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鲜卑汉化。一是对于已经进入农耕生活的鲜卑族来说,平成的环境并不适合耕种,此举有利于推行农业“汉化”。二是孝文帝已经意识到民族矛盾尖锐不利于统治,已有改革之心,而平成偏居塞上,民风剽悍,人民开化不足,不利于实施改革。据记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所以毅然迁都洛阳,为改革奠定社会基础。三是迁都洛阳更有利于统一中原,洛阳是中原文明的代表地,此举可以很好地拉拢汉族人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量消灭南朝,实现国家统一。
此外,孝文帝在迁都途中,也表现出了对汉族百姓的高度关心与重视。据《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南征,“车驾发京师,南伐,部骑百余万…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亲见高年,问所疾苦…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就是说孝文帝在南迁途中亲自询问腿脚不便的人,给他足够一生食用的衣物,关心老人。下诏如果自己的车驾损坏了百姓的庄稼,要予以补偿。
2.改革习俗。其中包括,禁鲜卑语,禁胡服,改鲜卑复姓为汉单姓,大力倡导胡汉联姻。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534)“革衣服之制”,在魏太和十九年(53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但“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对年三十以上的人有所宽容,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说鲜卑语了。《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载,孝文帝下诏:“…诸功臣,姓皆重复,皆改之”。同时促成了许多鲜卑族与汉族的联姻。孝文帝曾就胡汉联姻下诏说:“然则婚者,合二姓之好,结他族之亲,以上祀宗庙,下以继后世”
以上改革措施利于民族融合之处有二,一是通过习俗、语言、家族的融合,逐渐消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标志性的区别。二是为北魏的政权寻找合法性,提升自己的正统地位。如孝文帝将拓跋姓改元的理由如下,“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就以“黄帝”为祖,以求汉族认同。此外,孝文帝同时尊孔子,建孔庙,主动融入汉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通过此次改革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大大改善了民族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气象,南北疆域、文化之分被打破,为隋唐的民族大融合开了先河。有史学家认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局面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过程是分不开的。”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想穿汉服吗,你为什么喜欢汉服?
喜欢,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随着中国国际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提高,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华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创》:我也想穿汉服,就是汉过于肥大。汉民族起源于刘氏家族,特別是东汉,刘秀统制时期,汉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汉服也象百花盛开的发展开来。同时我们的国家汉族居多人占60%一70%以上,中国人又叫汉人。汉服美观大方,舒适,仪态万方,尤其是东方中国人穿上更加雍容华贵,高雅气质。中国人喜欢汉服,与生具来,从骨子里喜欢。
每年阴历三月初三,祭奠人类的始祖皇帝陵;不是都穿汉服。汉服以成为国服!
首先我很喜欢汉服,在汉服还没有流行起来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也经常穿虽然那时候上街别人就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你。现在好多了。
我觉得汉服是汉民族自己的服装,虽然它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很强的寓意而且也融入了汉民族的思想
比如汉服的中线,最早对汉服中线的描述是“负绳”,既后背中缝。
《礼记·深衣》:“负绳及踝以应直。”
孔颖达 疏:“衣之背缝及裳之背缝上下相当,如绳之正,故云‘负绳’,非谓实负绳也。”
《礼记·深衣》: “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徵政教不偏,义理公正。
我觉得穿汉服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去穿,更重要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汉民族的传承。
有的人说不方便,这点我也承认毕竟现在快节奏。但是我觉得简单的可以逛街穿。逢年过节可以穿尤其是传统节日。就像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一样。
目前街面上随时可见穿着汉服的青少年,尤其以女孩多见!其实这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和表现!但是从心底来说,我不想穿汉服,也不建议!因为对我们文化的认可不一定要表现在形式上,我们只要从心底从精神上高度尊重和认可即可!因为首先汉服相对于现在的衣服比较啰嗦,难打理。其次,在工作上班时不方便。再次,我们之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穿现代服饰,是因为它更适合现在人的身材和生活节奏。
总之,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还停留在过去的辉煌和记忆中!
紫微城为什么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一开始看成紫禁城,想说我们的故宫不是第一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嘛?虽然是一时眼花,但是紫微城和紫禁城这俩名确实是有渊源的,在古代中国,认为紫微星是天上的最高贵的星宿,在道教中是“中天紫微大帝”所居之处,而把人间的皇帝所住的地方取名为紫微城,以此对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书归正传,您问题所提到的大明宫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也是2014年才入选的,为什么呢?因为大明宫虽然在历史上大名鼎鼎,是唐朝两百多年间17位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那就是它是一千多年前的宫殿,在历史中已经饱经战乱动荡的沧海桑田掩盖,现在留存的是“遗址”。
这个遗址,不像莫高窟、故宫等是得到相对完整保存流传下来的,它所能挖掘发现到的相关文物是比较有限的,而且年代久远收集和论证也有困难的。要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不是说拿出一个PPT说上几句好听的报告就可以的,其过程是需要提供完整的素材证据和论证表述的,所以我相信,从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到2014年成功申遗,这五十多年里一定凝聚了许许多多的考古和文史工作者的心血的。
同样地,作为修建于比大明宫更早的隋朝,又地处天下之中四战之地的洛阳的紫薇宫,其所遭受到的历史上的破坏和掩盖肯定更甚的,其考古发掘和论证肯定更是难上加难的,我这里简单列举网上查来的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历程:
“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
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
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
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
1963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