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安禄山的历史之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安禄山的历史之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禄山之乱是谁平乱的?
安禄山之乱是郭子仪平定的1。
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
记载安史之乱的史料
“安史之乱”历史资料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全过程?
地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其节度使之间的矛盾,各个节度使的权利过于强大,即财政军政于一体成为地方的真正首领,可以抗衡中央的存在。
唐元宗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而且唐玄宗后期生活奢靡导致人民负担加重。
中央权力集团***严重,有着口蜜腹剑称号的李林甫欺上瞒下,公开行贿,忌贤妒能,娇纵跋扈,不可一世。导致趋炎附势的小人充盈朝堂之上,无人能够做出对于节度使权利的劝谏也直接导致了安禄山后来的谋反。
后来安禄山谋反,导致唐玄宗仓皇出逃。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急转直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
安禄山起兵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安禄山反讯,犹豫后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准备防守;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与玄宗退位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遇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邑。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降,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安禄山的历史之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安禄山的历史之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