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故事安史之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故事安史之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史之乱原文?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天宝初年,十镇边兵共49万,中央畿辅和内地只有8万有余,造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之势。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15万叛军长驱南下,陷洛阳、逼潼关。次年称大燕皇帝,进入长安,玄宗逃四川,其子李亨肃宗在灵武(今甘肃灵武西南)即位。叛军所至残暴,人民纷起反抗。
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收复。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再度陷洛阳。761年,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在唐军和回纥兵的进击下,763年(唐广德元年),史朝义穷途***。
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从此由盛向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
起因
主要包括唐朝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经过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叛军内部不和,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兵败***,这样安史之乱结束。
结果
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吐蕃之手,造成了长安的西边无险可守,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在范阳崛起,与他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分不开,而范阳之所以精兵甲天下,正是唐王朝遏制两蕃的需要。
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由于唐末封建军阀的多年争战,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处于战祸灾难之中。,不过严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促使了民族分裂,割据政权产生,客观上***了北方人南迁,南方经济发展
唐朝的安史之乱,到底是什么原因发生的?
我们先看安史之乱经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有多个方面,它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等等。
(1)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农民失去上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3)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4)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爆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2.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故事安史之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故事安史之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