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发展

kodinid 2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做首饰的地方叫什么?
  2. 古代的银制首饰有哪些?
  3. 古代皇后为什么要在额头上画东西?

古代首饰的地方叫什么?

银楼,是指旧时生产金银首饰器皿并从事交易的商店。公元741年,唐朝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不满奸相李林甫专权,携子辞官返乡。其浩然正气折服朝野,数名宫廷银匠甘从令之隐居草堂,抱瓮灌园。为解赤贫之苦,银匠们沿廉溪而下,辗转于长溪(今福建福安市)赛江畔打银谋生。

古代的银制首饰有哪些?

如果说有一种银制品贯穿了整个中华历史,那它就是银制首饰。银制首饰也是出现时代最早、出产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类银制品。从银被开始冶炼,首饰便应运而生,并一直保持着几千年流行不息,牢牢占据着时尚潮流。直到今天,银制首饰仍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银制首饰发展的几千年岁月中,到底有哪些银制首饰曾经是时尚圈的弄潮儿,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细数。

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发展-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银簪。也被称为银笄,即及笄之年佩戴的银簪,用于束发或者将冠帽别在头发上。商代已经出现银簪,但形式较为简单,为长方柱状,一端尖一端膨胀。

2、银钗。功能与簪殊途同归,主要应用还是束发和持冠,但是在形状上有所区别,一般的银钗是两头尖中间膨胀,相当于由两根簪交合在一起组成的。

3、银梳。跟现在的梳子形状是差不多的,但古时代梳子的功能不仅仅只限于梳头发,它还有跟银钗银簪一样束发的功效。

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发展-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银扁方。因此首饰形状长而扁而得名。在清代特别流行,满族妇女有种发型叫“两把头”,扁方就是为了固定“两把头”而生的首饰。

5、银步摇。是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最先使用步摇,后来传入中原,在唐朝开始全国盛行成为时代印记。

古代皇后为什么要在额头上画东西?

不只是皇后会画,花钿(diàn)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发展-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 有一个亦真亦***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到了隋唐一代,花钿已成了妇女的常用饰物。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珠宝配饰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首饰 银制 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