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三省历史,唐朝三省位置

kodinid 1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时三省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时三省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三省的分工以及三者关系?
  2. 唐朝三省的由来?

唐朝三省的分工以及三者关系?

唐朝三省的分工是: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唐朝三省的三者关系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唐朝时三省历史,唐朝三省位置-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三省的由来?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唐朝时三省历史,唐朝三省位置-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太宗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唐朝时三省历史,唐朝三省位置-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唐代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由来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唐朝三省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

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三品(代宗升正二品),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

门下省置侍中二人为***,正三品(代宗升正二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称纳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门下省为鸾台。

三省,是中国古代的官制制度,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完善于唐,宋辽沿用。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决策、审核和执行),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

中书省

    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令。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紫微令。后复旧称。

门下省

    门下省,置侍中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称纳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门下省为鸾台。***元年(公元713年)改称黄门省,侍中称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左相。

尚书省

     尚书省,尚书省置令1人,正二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称中台,废尚书令,改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称文昌台,不久再改为文昌都省。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称为都台,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称为中台。唐代尚书省的办事机构设在长安皇城的承天门大街东侧,位于中书、门下二省之南端,所以又别称南省或南宫。从中书门下发出的诏令制敕,均经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州县,或者根据诏令制敕的精神制成政令,下达到有关部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时三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时三省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尚书 中书省 门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