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明朝历史的教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的教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史鉴今的含义?
“以史鉴今”的意思是用古代的事情来作为今日的借鉴,用以往的故事反映或者警示当代问题。偏正式结构成语,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出自明代无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也。”“以史鉴今”造句:1、他想通过对秦朝兴亡的分析,借古喻今,使当朝统治者以史鉴今。
2、以铜为鉴,明目;以史鉴今,清心;以步为车,强体;以学为食,醒神。
3、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鉴今,可以知兴替。
4、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鉴今,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杖刑是古代五刑之一,明朝的朝堂之上却有一种专门教训大臣的酷刑,它是什么样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一、工具简单易做
杖刑之所以能在全国推广开,主要还是因为工具简单,找一个木棍,就可以行刑了。
不需要锋利的刀刃,不需要精巧的做工,因此能够上到中央朝廷,下到基层县衙,都用这个神器。
二、有一定的羞辱性,能让罪犯牢记
明代有脱衣廷杖的规矩,要知道,本来一个成年人,被大***就已经够羞辱了。还要脱衣,露出臀部,然后***的打板子,这就更让人难堪了。
明朝的皇帝就是比较任性,虽然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但是皇帝生气了,还是要打文臣的。大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想去江南玩,大臣极力反对,于是皇上就把这些人全部廷杖,打得一片哀嚎。嘉靖皇帝朱厚熜因为想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群臣认为不符合礼仪,于是就极力劝谏,一百多名文官就跪在左顺门前日夜哭谏,皇帝实在是烦的不行了,下令当场廷杖,活生生打死了17人,这就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五刑是中国古代的刑法,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的五刑制度,从轻到重依次是:墨(在面或额头上刺字涂墨)、劓(割去鼻子)、荆(挖去膝盖骨)、宫(毁坏***)、大辟(***)。奴隶制五刑均是以摧残人的身体来实施惩罚,俗称肉刑。汉代时,肉刑被汉文帝汉景帝废除,以自由刑为主的封建五刑制度逐步形成。在隋《开皇律》中,封建五刑正式以法令形式出现,经过唐朝的完善,封建五刑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这五刑分别是笞(用竹板或荆条拷打***脊背或臀腿,按次数分等级)、杖(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脊背臀腿,按次数分等级)、徒(强制服劳役,按期限分等级)、流(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边,按里程分等级)、死(即***,隋、唐定***为斩、绞两等)。相比于奴隶制五刑,封建五刑的建立乃是中国刑法制度的重大进步,直到清末方被废除另外,在五刑之外,封建社会还一直存在一些极其严酷的刑法,如凌迟、腰斩、诛九族车裂等,这些都是针对犯了谋反等重罪的***而言。
俗话说“刑不上大夫”,是指士大夫或者品级较高的官员是不能随意使用刑罚的,科举考试实行后,取得功名的读书人,也不能被随便施以刑罚。但是到了明朝,却出现了皇帝教训士大夫的“廷杖之刑”,这是一种法律外的刑罚,专属皇帝惩治大臣之用。
廷杖制始于明朝,《明史·刑法志》中说:“刑法有创之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是矣。”通俗来讲,就是皇帝命人用棍棒打大臣的臀部。一旦官员不小心触犯了皇帝,龙颜大怒之下,就会被宣布处以廷杖,这个官员会立刻被扒去衣服,反绑双手,押到承天门后面、午门前面行刑。廷杖并不是明朝法律所规定的,不分官职大小,不管是德高望重的文臣,还是功勋显赫的武将,只要惹怒了皇帝,就要被拖到午门打***。负责行刑的是锦衣卫的校尉,监邢的是司礼监太监。清朝魏禧所写的《魏叔子集》中记载了执行廷杖时的情境:“每次皇帝下旨,要对大臣行廷杖,就派遣太监监视,大臣、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人,就手持木棍,然后一个人用麻布兜从头上套下,使其左右无法动弹,另一个人把受刑者脚捆住,从四面牵拉,只露出***大腿,头和脸均触地,只要听到一声打,棍棒就雨点般打在大臣的身上,地上的尘土溅得满嘴都是,所以受杖的人大 部分都死亡了,即使不死,糜烂的肉也要经过医生医治数月才可痊愈。所以士大夫的性命就掌握在监杖的内官以及行杖的卫卒手中。”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说,廷杖其残酷无理,殆为有史以来所未见。
廷杖不仅给士大夫带来肉体上的痛苦,人格尊严也完全被摧残。廷杖时,强壮的受刑人可以支撑几十下,超过一百的往往就杖下毙命,一命呜呼。如果被杖者身体虚弱昏死过去,就用人尿灌醒。如果受伤部位不超过膝盖,还可以救活,只是医好之后也往往成为残疾。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廷杖还只是威吓朝臣的手段,仅仅是为了羞辱大臣,廷杖者不用脱去衣服,还可以用厚棉衣垫着。到明武宗朱厚照以后,宦官专权,下令让受杖刑的人脱去衣服挨打,以后成为惯例。朱厚照时期,大规模的廷杖经常实施,死于杖下的士大夫数量极大,这种刑罚直到明朝被推翻才废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明朝历史的教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明朝历史的教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