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细说明朝155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细说明朝155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清朝,买个县长多少钱?
卖官鬻爵,古来有之。
西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国库匮乏。为了筹措更多的军资,不但卖爵,而且拿出不少重要的官位来卖,由此卖爵、卖官合二为一。此风一开,历朝历代,凡国家有大的战争或自然灾害,卖官鬻爵现象成为了一种常态。
而到了清代,有样学样,并且“发扬光大”,把卖官鬻爵这一***现象装扮起来,美其名曰“捐纳制度”,并与科举制度并存,成为了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捐纳制度,从清顺治帝开始,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逐步完善,设定了许多特定条件,明码标价,所捐款项纳于国库,以弥补国家财力不足。
以下五种情况下可以开捐:
1.军需,打仗需要;
2.河工,河决口了,治河;
3.赈灾,闹大的灾荒了;
4.开垦,营田开荒;
5.海防,加强海防力量;
为了统一管理,朝廷在户部专设捐纳局,主持全国各地的捐纳工作。同时为了以正视听,规定捐纳也要有资质认证,乡邻要具结担保,户籍所在地要给他开籍贯和清白册。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要出印鉴的证明,就是资格的审查要统一。
历史上官职的任命都是由朝廷下发的而买卖官职会扰乱朝纲官员素质急剧下降滋生官场***,所以历来都是不允许的。清朝在雍正时期及以前都不允许买卖官职的一经发现会杀头。但如果有的省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有钱的大豪绅如果能大量捐钱捐物为朝廷做出很大贡献朝廷是可以委任官职的,这种因大量捐款而得来的官职叫捐官。
乾隆帝
在乾隆帝中后期虽然朝廷每年的税收达到7000万两白银,但乾隆多次下江南生活上挥霍无度总感觉钱不够花所以总想变着花样捞钱,此时作为内务府总管的和珅得到皇帝的允许开始大肆卖官创收,上到一品的封疆大吏下到七品的县令无不可以花钱上任。三品至一品的***甚至卖到十万或者数十万两白银,而七品县令也可以卖到四五千两白银,但一些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甚至卖到上万两白银。在清朝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块钱。
和珅(***照片)
和珅在为皇帝创收的同时自己也赚的盆满钵满,要不和珅怎么能成为清朝甚至乃至历史上第一大贪官呢!乾隆后期的买卖官职让清朝的官场更加***透顶,也使得他前期的励精图治毁于一旦,清朝开始迅速的走起了下坡路!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五十年作为大清朝最后几十年的统治者也是有过“同治中兴”的短暂回光返照,她本人也特别讨厌买卖官职,从叶赫那拉氏并没有随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可以看出。珍妃作为光绪帝的宠妃很“开放”的行为相来得不到慈禧的认可,而其任意插手朝政甚至买卖官职着实犯了慈禧的大忌,这可能也是慈禧杀她的主要原因!
在清朝没有县长这个职务,与之相对应的是知县和县丞(副县)。若问买个知县要多少钱?不同时期花费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卖官鬻爵,古来有之。《管子》、《韩非子》就己提出卖官,秦王政四年(前243年),明确记载了秦始皇卖爵筹款振灾。汉惠帝、文帝、景帝都卖过爵,真正卖官从汉武帝开始,以应付征伐匈奴的财政支出。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卖官鬻爵现象,到清朝时这种乱象发展到顶峰。
捐官在明朝称为捐纳。清朝捐纳始于顺治六年(1649年),起初只卖监生、吏典的名额。监生是国子监监生员的简称,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才能入国子监学习;吏典是府县两级的吏员,属于小官或者吃皇粮的官员编制。雍正时期,凡文武生员、内外官吏及平民百姓,只要纳米纳粮均有职衔,加级或封典。咸丰以后,为了增加财政收八,捐纳品种五花八门,除了清初捐实官、捐虚衔、捐封典、捐出身(如监生、贡生、生员、举人)外,还有捐加级记录(可扺消处分)、捐分发(及早安排补缺机会)、捐复(因故革职离任捐恢复原职)、捐免(官员上任程序复杂,如果愿意捐银,可减免手续,一步到位。)。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支出浩繁,为应付捉襟见肘的财政局面,和绅献策“卖官鬻爵”。下面是乾隆三十九年朝廷标出的牌价:
道员四品:16400两;
知府四品:13300两;
郎中五品:9600两;
同知五品:6820两;
主事六品:4620两;
知县七品:4620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细说明朝155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细说明朝155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