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的教训pdf,明朝历史的教训 吴晗

kodinid 4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教训pdf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的教训pdf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上逞一时之快的教训?
  2. 明史鉴今的含义?
  3. 法律的历史发展?

历史上逞一时之快的教训?

在明朝历史上,有位忠臣方孝孺,因逞一时之快,导致自己十族被诛。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为人机警,长大后拜名儒宋濂为师,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枢的举荐,方孝孺首次见到了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朱元璋在考察了方孝孺的言行举止后,对当时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你可以将他一直用到老。”后来方孝孺被仇家举报,逮捕入京,朱元璋还特地释放了他。

明朝历史的教训pdf,明朝历史的教训 吴晗-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死后,方孝孺被征召入京,担任翰林侍讲的职位。朱允炆对他非常依赖,不仅在学术上向他请教,而且许多国家大事都征询他的意见。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谋士姚广孝告诫朱棣:“南京城攻克后,姚广孝一定不会投降,到时候还请留他一命。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就灭亡了。”朱棣答应了姚广孝,即使方孝孺不投降,也不会杀他。

由于建文帝朱允炆用人不善,所以导致南军一路败北,朱棣则势如破竹的打到了南京城下。南京城破后,朱棣遵守诺言,并未杀方孝孺,但希望他能够替自己写继位诏书。因为方孝孺乃天下文人之首,只要他带头拥护自己,那文人便不会再说三道四,妄议得位不正。但方孝孺对建文帝却忠心耿耿,誓死不替朱棣写诏书。

朱棣说:“我这是模仿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反问:“那成王呢?”朱棣说:“自焚死了。”方孝孺又问:“为何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朱棣:“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掌舵。”方孝孺追问:“那成王的弟弟呢?为何不拥立他为君主?”朱棣说:“这是我们的家事,你就别掺和了,老老实实给我写诏书就完了。”方孝孺表示自己宁愿死也不会替朱棣办事。朱棣怒了:“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来了句:“就算诛杀我十族又如何?我说不写就不写。”

明朝历史的教训pdf,明朝历史的教训 吴晗-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棣是真被方孝孺气坏了,真的诛杀了他十族。除了他父亲的四族,母亲的三族、妻子的二族外,连他的学生也被诛杀。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虽然方孝孺忠贞的精神令人感动,但他因为一时之快导致873人丧命。

希望能帮到大家,谢谢!

明史鉴今的含义?

“以史鉴今”的意思是用古代的事情来作为今日的借鉴,用以往的故事反映或者警示当代问题。偏正式结构成语,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出自明代无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也。”“以史鉴今”造句:1、他想通过对秦朝兴亡的分析,借古喻今,使当朝统治者以史鉴今。

明朝历史的教训pdf,明朝历史的教训 吴晗-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以铜为鉴,明目;以史鉴今,清心;以步为车,强体;以学为食,醒神。

3、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鉴今,可以知兴替。

4、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鉴今,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法律的历史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为起点,中国法制历史传承四千余年,其总体的发展脉络、相互间渊源继承关系是异常清晰的。

不过,四千多年间,朝代不断更替,政权屡经变更。所以从宏观上观察,各个时期法制的内容、特色也各有不同。

首先,法律发展是依法律现象的历史时间序列而对法律运行所作的考察。

其次,法律发展是法律规范、法律价值与法律行为三重发展的有机统一

再次,法律发展是法律由混乱、冲突到系统、严密、科学,从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的不断上升过程。

最后,法律发展是法律变量和法律变性两者不断融汇渗透的产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的教训pdf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的教训pdf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方孝孺 法律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