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回到明朝历史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回到明朝历史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历史上有一大疑案,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试问他出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说,明成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郑和下西洋,是因为他怀疑朱允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这是证明建文帝出海的官方证据。但笔者认为,建文帝出海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以下数端:
一是建文帝是明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削藩时没有***外逃,一心只想巩固明朝的江上,在官方的记载中也没有关于建文帝出海的直接证据,只是怀疑而已,这是主观因素;
二是朱棣攻入南京之前,南京周边早已被其控制,朱允炆不可能从重兵围困之下的南京逃离的,这是客观因素;
三是海外国家大部分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家,或是惧怕明朝的武力,也不可能容留建文帝。
最大的可能性是朱允炆被朱棣秘密的杀死在宫中,为什么有这种***设呢?
如果朱允炆还活着,那朱棣就要归位于朱允炆,因为朱棣打的是打“清君侧”的大旗发起靖难之役的,他自己是想当皇上的就不能让朱允炆活着;同时朱棣又不想留下造反和杀亲侄子的罪名,于是就编出建文帝出海说,来堵后人和历史的嘴而已。
建文帝的一生让人叹息不已,本是一副好牌却生生被打烂了,朱元璋对这位皇长孙非常重视,然而建文帝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饱读诗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深,结果只局限于君子的人格桎梏中。最后削藩不成,反成亡命天涯。不可谓不可惜!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团,有说焚火***而死,有说出家为僧。也有的说流亡海外。朱棣称帝后,派郑和下西洋,其动机之一是搜寻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在叙述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时说:明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此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郑和随行人员中,就有一些曾是建文身边的宣官。明成祖还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历史书,叫做《罪惟录》。这个作者叫查继佐,这个人他在他的书里面开列了有关建文帝谜踪的23种说法。他说了一句话,他说23种,难道就没有一个是对的吗?他说没有。如果有的话,只有一个是对的。正是因为有23种,所以都不对。 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历史学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答案。
其实,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幸存的可能性我觉得还是有的。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这是乾隆四年史官编修的《明史·恭闵帝本纪》中描述。但是这与后来朱棣在长时间内派遣使者与密探寻找建文帝下落就有了出入,说明朱棣也不相信在大火中找到的尸体是建文帝的。民国史学大家孟森在《建文逊国考》进一步解释说:“成祖命中使出其尸于火,已验明的系建文,始以礼葬,则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
那么建文帝如果没有死,他会逃往哪里呢?首先我觉得他出海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有几点原因,首先是出海的准备时间不足。其次是出海未必是其最佳的逃亡方式,因为一旦出海他将失去最后一丝皇帝的威仪,也就是连生存都会成为很大的问题。所以建文帝留在华夏大地的可能性还是更大。有不少学者就宣称建文帝最终逃到了云南武定狮子山,并在山上的正续禅寺出家了。狮子山因建文帝缘故,被誉为“西南第一山”。在正续禅寺内大雄宝殿的楹柱上,刻着一副楹联,上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信然皇觉旧”,下联:“叔负侄,侄不负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事实上,清朝修订《明史》时就已经注意到建文帝可能逃到云南,“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而康熙年间的《武定府志》中也有记载:“建文帝,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面,建文帝也许真的最终落脚地就是云南狮子山。
最后,历史学者还提到了一个证据,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曾问张居正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十七日,年仅11岁的朱翊钧询问他老师、首辅张居正一个***禁忌问题:“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没有顾虑什么,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回到明朝历史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回到明朝历史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