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唐朝历史的试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的试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宋时代的科举题目?
第一题:戊不学孙吴,丁诘之,曰顾方略如何尔。
第二题:乙用牛衅钟,牵引过堂下,甲见其觳觫,以羊易之。或谓之曰:见牛不见羊。
第三题:私有甲弩,乃首云止槊一张,重轻不同,若为科处。
第四题:丁出见癸缧系于路,解左骖赎之,归不谢而入,癸请绝。
第五题:应受复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及其小徭役者,各当何罪?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
今天就是高考了,这个题目还真是应景啊~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创立到现在,已经传承了有1400多年,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在1400年的科举考试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唐朝末年有一个叫包谊的举子,他的文***也非常不错,本来是很有机会高中的,但是由于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就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以包谊的学识是轻松通过,刘太真这个人也很坏,他不直接淘汰包谊,而是打算考完第二场再让他淘汰,让包谊先高兴一会。结果第二场考完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第三场过后,刘太真果然没有录取包谊,然后拿着拟定的名单去找宰相,不过当时也恰逢“朱呲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位姓朱的考生被刘太真录取了,宰相看到他的姓氏便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刘太真一看宰相生气了,自己也慌张了,脑袋一片空白,已经想不起其他优秀举子的名字,只记得被自己记恨的包谊,结果包谊就阴差阳错最后高中了。
唐代在科举考试前,通常会有些考生为了获得高分,要进行考前“行卷”,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现给位高权重之人,已得到推荐。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不免俗套,当年20岁的王维去长安参加“高考”,他也拿着自己的作品去了岐王府,不料被人捷足先登,比岐王更有地位的太平公主早已将状元许给了他人。不过岐王看王维“风姿郁美”就让王维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扮成艺人,给太平公主表演弹琵琶,以吸引太平公主的注意。
宴会当天,王维演奏的琵琶清脆婉转、令太平公主入了神,岐王趁势把王维举荐给公主,说这个小伙子不仅琵琶弹得好,学问更好。王维趁机把准备好的诗文献给公主,公主读后,特别欣赏,不仅待王维为上宾,而且还让王维成为了进士第一名。
明朝浙江学政相当于浙江教育厅长李贤在省试的时候,一时兴起微服私访,向私下考量观察下浙江的学子,他在路边看到有两名考生不准备考试还下起了棋,这俩考试还边下边聊到,根本不需要复习,自己肯定金榜题名,李贤总不能出道有100个人名的怪题还刁难我们吧?
科举考试趣事多,唐朝标准有点怪!
《选举志》: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
大意就是,第一看脸,长得帅就可以靠脸吃饭;第二就是嘴,能言善辩,事成一半;第三看书法,字写得赖的肯定吃亏;第四才看文章。
(一 )
大诗人罗隐就吃了大亏,前三条他都不占,长得丑,又嘴笨,因此屡试不第。
多次去长安考试,连旅店的老板歌妓都认识了,甚至混得很熟。
有一次,罗隐又落第了,十几年前就已经相互认识的一个歌妓给罗隐开玩笑,说罗公子今年又挂了!
大家都笑嘻嘻地看罗隐的笑话。
罗隐人丑但心灵,反映神速。
立即赋诗一首 。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皇帝为了选拔人才而设立,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主观色彩,这里就说几个因为各种原因倒霉或者***的考子。
吴兆骞是吴江人,清初的著名诗人,文***极好,少年时就有盛名。在顺治十四年吴兆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然而之后不久有人揭发考场舞弊,朝廷震怒,在次年下令全部入京复试。本来以吴兆骞的文***倒也不在乎这个,问题清廷为防止舞弊,在考场直接派兵守候,每个考生身边站上一个持刀军士。
考生们都是文弱书生,哪见过这种场面,各个都是胆战心惊,又怎么可能考出正常水平。吴兆骞也不例外,吓的全身发抖连试卷都没写完,结果自然是认为他也是舞弊才考上的,直接除名,打了四十大板,抄家,全家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地处北方,环境恶劣,流放宁古塔可谓九死一生。吴兆骞虽然靠着一身文***很快得到赏识,得到了一个教书的轻松职位,后来甚至黑龙江将军巴海也慕名请他来教授自己孩子,但是过的也是凄苦无比,写下了不少慷慨悲凉的诗作,被称为边塞诗人。
后来经好友顾贞观搭救,吴兆骞在宁古塔待了整整23年以后得以重返故乡,不久病逝,可以说是被一次科举毁了一生。
有倒霉的就有***的,乾隆五十四年殿试的状元胡长龄,原本不过排名第十,不过乾隆看了他的名字“长龄”,79岁的乾隆觉得这正好对上自己长寿,于是心情大悦,亲自把他提到了第一名,钦点为状元。
而清末的朱汝珍和刘春霖也是因为慈禧阅卷时的心情而一喜一悲。殿试结果原本是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不过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想起这些年给她添堵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顿时多了几分恶感,而一个珍字让她又想起了珍妃。而刘春霖是直隶人,此时又恰逢有旱情,“春霖”两字寓意雨水,可谓大吉大利。
所以慈禧大笔一挥,两人次序调换,刘春霖成了状元,而朱汝珍屈居榜眼,可谓有人***就有人倒霉。
苍茫大地来介绍几则:
(一)温庭筠两则
唐朝礼部考试在夜间举行,温庭筠在灯烛下答卷从不起草稿,只见他双手笼袖,靠着几案,考试帖诗,一韵只一吟而成,凡八韵只须八吟,因此考场上号称温八吟。
沈询侍郎任主考那年,特地将温庭筠叫到帘前考试,因为温爱替别人***。正好前一天温有点闷闷不乐,这天晚上很快考完要找开门先出去了,但仍写了千余字的政论。传说他暗中已为八人解答了难题。
(二)苏轼、苏辙
苏老泉丶苏轼、苏辙父子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老苏家占了三席,苏东坡更是多面手,他是哲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他是儒、道、释三家的通才,可也有记忆短路的时候。我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苏轼与弟苏辙参加礼部考试,苏轼不解试题,对案长叹,且注目苏辙。苏辙会意,把笔管一竖,用口向管中吹气。苏轼顿悟到这指的是《管子注》。
***手段这等高妙,你不服不行。
(三)顾璘 张居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唐朝历史的试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唐朝历史的试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