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高仙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高仙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适和高仙芝认识吗?
认识
李白与杜甫、高适再未相见。李白开始修道,游历各地道观。杜甫去了长安,继续考试,但一直考不上,又没有门路,朝廷给他个小官还不愿意干,困守长安十年。高适则去了西北边疆,到了著名将领高仙芝的府中当幕僚。三人的路线都不一样,本来没有什么瓜葛了。但是,一场安史之乱改变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深深地影响了三个人的友情。
认识。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是唐朝时著名的边塞诗人。
自古学而优则仕,高适也是唐代诗人中做官做得最大的人之一,曾做到剑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这样的封疆大吏。
高仙芝,唐岐州岐山人,玄宗天宝二年进士。六载,为安西节度使判官,从高仙芝平小勃律国。代宗大历五年,为元载所引,迁礼部侍郎,知六年春贡举。
不清楚。
1. 高适和高仙芝均为唐代诗人,但两人的生平事迹和交往情况并未被历史记录明确记载。
因此,我无法确定他们具体是否认识。
回答如下:
高适和高仙芝是认识的。
高适是李清派来先探高仙芝口气的先锋,他曾游历西域,与高仙芝有过一面之缘,也想投到他的帐下。
虽然他俩都姓高,但高仙芝却看不上他。二人之间没有过深的交往,也没有过深的仇恨。
历史上姓高的名人?
高拱: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阁、参机务,隆庆元年(1567)辞官。三年再起,以内阁大学士掌吏部,五年任首辅。六年六月去职。高拱是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1、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2、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武义高强的将领,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是中国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长恭、杨华)之一。
3、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唐朝名将高仙芝为何被唐玄宗处死?
高仙芝祖籍是高丽人,少年时代就追随父亲从军,从此踏上跌宕起伏的军旅生涯。因军功提拔,到开元末年,高仙芝已经官至安西副都护,成为大唐在西北方向能够独挡一面的骁将。
当时在西北方向唐朝有许多藩属国,和历朝历代一样,中央***平时不发威这些个小兄弟就当作病猫。只要有蝇头小利就背叛中原王朝,阻塞丝绸之路商贸的正常往来,隔断其他藩属国家的按例朝贡。
唐玄宗派高仙芝讨伐和吐蕃相勾结的小勃律国,高仙芝不辱使命,率唐军跋山涉水行军千里,攻克驻有吐蕃精兵的连云堡。那个地方在现今的阿富汗境内,可以看一下地图,那块尽是渺无人烟的戈壁高原,大军要越过当时称之为的“葱岭”,也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在那个年代就靠四条腿的马,既没有吸氧也没有羽绒服御寒,真不知道唐军是如何完成千里奔袭的。
仅仅这些高仙芝还不够,他没有完成此次出兵的战役目的。更精彩的是后面的“斩首行动”,自己亲率奇兵穿越冰山峡谷,直插小勃律国都城,那地方已经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唐军神兵天降,生擒小勃律国王和一帮吐蕃贵族,人财两俱而凯旋。
接下来当然是高仙芝因功大大地升官了,受御史中丞,四镇节度使。天宝年间高仙芝再度上演“外科手术”式的军事行动,率军奇袭今巴基斯坦境内的石国,俘虏其国王,至此高仙芝的军事生涯成就达到了巅峰,这位“山地战专家”个人威望响彻西域,拜右羽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密云郡公。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的好运也到头了,唐玄宗命高仙芝在京师招募十万兵马,由太监边令诚监军,大军向东迎敌。这时安禄山在洛阳大败唐将封常清,封将军带领着残兵败将向西退却,封常清也是一员久战沙场的名将,这时候知道安禄山骁兵悍将,自己包括高仙芝手里的士兵都是临战凑合的市井之徒,乌合之众不是惯战的叛军对手。两人在半道上相遇,一合计当今最要紧的是固守住长安门户天险潼关,以逸待劳凭险御敌才有可能拖住叛军,毕竟叛军远道而来时间一长补给会有问题,到时再等待机会反击才能扭转战局。
本来蛮好的战役规划,事情坏就坏在那个监军太监边令诚身上。太监监军从来就没有啥好事,高仙芝作为方面大将对军事自然有临机决断的能力,边太监为了显示权威样样都喜欢插上一杠子。高仙芝这时候已经不是早些年的青年将领,其它方面没资格说话,在军事上卖卖老资格还是绰绰有余,两人就整天叽叽歪歪,谁都不服。
宁可得罪君子也别得罪小人,太监小肚鸡肠,易怒难消暗地里使绊子,回过头来上奏玄宗,大写特写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的“败绩”,强调他们主观上“马虎懈怠不努力”,对他们的尽忠职守,客观困难和守潼关的战略意义只字不提。唐玄宗经边太监一忽悠,“龙颜大怒”下旨派边太监奉旨诛杀二人。唐代的太监实在是忒坏,唐中后期太监掌握了神策军手里有了兵权那更是无法无天,天子废立在他们手里跟玩物似的。
可怜两位将军先后被斩,高仙芝临刑一番表白,自己无愧于皇帝,打仗身先士卒,从不克扣粮饷,无愧于自己的部众士兵。还有啥用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除非高仙芝不想做忠臣,不想保持自己的名节,否则他临阵哗变砍了边太监易如反掌。
这事从唐玄宗方面讲,他年老昏匮纯粹老糊涂一个,受了别人挑唆临阵斩将,犯了兵家大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唐玄宗到这时候还没意识到安禄山的叛军对于承平已久的***而言是一股彻底的倾覆力量,他以为斩杀个把大将影响不了平叛的大局,这场后来持续七年的战争此时在玄宗眼里只要换个将军就会很快平息下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高仙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高仙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