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历史观,明朝历史观后感

kodinid 2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大历史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自始至终都缺钱,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吗?

明朝自始至终都缺钱,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发点不同,理解亦会存在差异,接下来我说一下我的理解。我认为明朝缺钱,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着必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明朝的基本国策。在推翻蒙元政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农业国家最合适的制度:重农抑商。对帝国来说,这是个必然的选择,对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也是个必然的结果。朱元璋出身农民,身世坎坷,自不用多言,正是他的出身,使他了解到农民的艰辛,因而制定了重农的国策,显然他希望创建一个社会稳定、百姓安分守己的帝国,这与他的出身与见识密不可分,这对于一个帝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初衷,可是对于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本主义逐步兴起的时代来说,逐步显得格格不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钱的问题自然会逐步浮出水面。

明朝大历史观,明朝历史观后感-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朱元璋少年坎坷,尝尽人间的辛酸,因此称帝后,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们再遭受贫穷,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尽封亲王,每年固定俸禄不在少数,时不时还会大量赏赐。当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常态,符合人之常情,自不用去批判,一个诺大的帝国更不会因此返贫,财政紧张。主要问题在于关于宗室待遇方面的祖制,朱元璋定下最坑的祖制就是这种亲人***可以世代延续。纵观历代王朝爵位继承多***用降级承袭,尽管朱元璋***用部分降级策略,但是力度较轻,亲王世袭,这就导致明朝综室迅速扩展,地方压力不断攀升,财政进步吃紧。这也只是表面的轻微影响,这种制度同时产生了两方面深远影响:1是温柔乡里成长的明朝宗室子弟自然不会理解明太祖朱元璋的苦心,更没有尝试过朱元璋的艰辛,也不会懂得农民的辛苦,相反,他们会愈加自私,不仅心安理得享受朝廷的丰厚俸禄,同时还会横征暴敛、通过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兼并土地,而他们属于朝廷宗室,名下的土地不需要向国家缴纳田赋,这就造成明朝财政收入大幅缩水,并且愈演愈烈。2是不公平现象的蔓延,虽然不公平现象必然存在,可是当宗室富有与百姓差距越来越大,巧取豪夺越来越常见,必将会滋生更多嫉妒与怨言,社会不稳定时期,这种不公会加剧社会动荡,后来明末农民起义也是这种现象的必然结果。而当社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贫富矛盾尚未完全激化,这种现象会通过另外一种渠道影响国家财政。当个人见到他人的权力与奢华,他必然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攀登类似高峰,一旦登顶,又必然是另一个权力与金钱的化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会越来越多,并且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社会财富也必然落于这部分人手中。

最后,明太祖朱元璋自幼贫寒,加之早期经历,他痛恨贪官,因而,建立明王朝后朱元璋有意削减官员的俸禄,导致众多官员“***薄禄”,没有人会心甘情愿贫困,世人皆钦佩海瑞,但是世人终究只是凡人,因此众多官员不惜冒着砍头危险,也要***受贿,这也是明朝***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当一个国家官员乃至士大夫一族开始敛财,那么结局是可怕的,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悲惨,然而农民牺牲的***并不会顺利上达朝廷,而是被部分群体中饱私囊,国家财政愈加紧张。沿着***这条线继续思考,会发现另外一个巨大的贪腐集团,那就是宦官。此处暂不谈论宦官在朝政上的干预,仅以财政收入分析,宦官身体缺陷不必言语,因而他们的欲望会更加集于钱和权,当然并不否认部分宦官有崇高的理想。而朱元璋出身贫寒,憎恨贪官,乃至提防权臣,因而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和东厂锦衣卫等制度,为宦官集团搭建了表演舞台,至此,宦官集团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影响明朝朝廷的一股势力,当然更成为分享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势力,虽然人数体量不大,可是事务、财政大权逐步由宦官干预,带来的结果是官宦一家,国家财政进步吃紧。

以上几大因素皆与朱元璋身世紧密相连,可以看出明朝缺钱与朱元璋的出身存在一定的关系。其实,出身好坏、制度好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过眼云烟,没有朱元璋亦会有李元璋建立其他王朝,亦会出现缺钱情况,这里仅仅就题答题,不含有其他任何色彩和个人主见。当然,影响国家财政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具体的财政政策、***支出、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很难面面俱到,后期可以继续探索。

明朝大历史观,明朝历史观后感-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历史飞凡观,很高兴回答“明朝自始至终都缺钱,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关吗”这个问题。

确实明朝末年***财政出了很大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明朝一直缺钱,这个表述是有错误的,所以说与朱元璋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关系,毕竟他手上是不缺钱的,其他皇帝最起码直到宣德年间明朝的中央财政还可以,要知道宣德炉里可是用特别的方法掺了黄金的,这也是为什么宣德炉那么名贵的原因之一,缺钱最严重的是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中央财政的几个支出大项,一个是辽东军费,为此崇祯几次开征“辽饷”,结果钱没收上来多少,上下官员们捞了个饱;其次是宗藩费用,这个确实是朱元璋的锅,因为他小时候穷怕了,所以宗室子孙都有俸禄,结果谁也没想到开国时期的数百人竟然在276年间发展到近两百万人,这个繁衍速度简直是匪夷所思,结果全国财政的一套装竟然要用来养宗室;再一个就是纳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官员和士绅是不用纳税的,进而导致大量百姓将土地投献在其名下,这样直接向中央缴税的土地自然越来越少。

明朝大历史观,明朝历史观后感-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加上明朝末年赶上小冰河时期,小冰河不光是天气寒冷,而且还有干旱、蝗灾等伴生的天灾,然后又有地震等大灾难,再加上北方的蛮族趁机南下,毕竟他们那边的日子更难过,然后陕西等地的流民再趁机作乱。

总之,明朝末年这个局不是光有钱就能够解开的,必须得有粮食,最好在万历时期就开始推广蕃薯、玉米等作物,并且兴修水利工程,要不然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毕竟在银本位没有确立起来之前,大明的信用货币其实是粮食,只有粮食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这也是为何明朝开国时期不缺钱的主要原因。

因为明朝开国时期军队的主要构成是卫所,卫所粮食是自给自足的,所以朱元璋可以很自豪地说自己养百万兵而不耗费一文,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卫所名存实亡,大量军户逃亡,没逃走的也沦为卫所军官们的农奴,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什么战斗力?

而这一切的主要根源还是明朝的赋税制度,这个问题的责任朱元璋要占一小半,地主官僚士绅集团要占一大半,尤其是以苏松常等地为根本的东林党,他们抨击皇帝与民争利,甚至打杀万历派出的税吏,以前中学课本有一篇《五人墓碑记》,说得就是苏州人抗税的事情,张居正变法其实也只是想清查田亩多收点赋税,最后搞得差点被开棺鞭尸,而从万历以后,明朝基本上就已经是在亡国边缘,差别无非是多两年少两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大历史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大历史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朱元璋 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