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人物真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人物真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为何关键时刻在马嵬背叛唐玄宗?
陈玄礼背叛唐玄宗的最大原因就是唐玄宗在晚年的时候对杨贵妃太过宠爱,宠爱的同时耽误了朝政,不理朝政!
因为不理朝政始终没有认清楚安禄山的野心,还一直被安禄山欺骗,以为安禄山是个忠臣!任用杨贵妃的族人杨国忠,实际上杨国忠就是一个奸臣,还不如李林甫,李林甫是弄权,但是能震住安禄山,能一眼就看透安禄山的心思,所以在李林甫生前是安禄山是最害怕他的!但是杨国忠就不行专权误国,搞得民怨沸腾!安禄山也是现在这个时候叛乱的!
陈玄礼他们的思路就是,这一切都是杨贵妃的问题,没有杨贵妃,唐玄宗就不会不理朝政,就不会重用杨国忠,所以他们只有逼死杨贵妃,不逼死杨贵妃,这一切就不会结束!
然后就为了大唐,为了唐玄宗能够重理朝政,为了***能够再次走向正轨就不得已说士兵哗变,逼死了杨贵妃!
陈玄礼之于唐玄宗,是“潜邸”老臣,马嵬之变陈玄礼在乱兵杀死杨国忠后,逼杀杨贵妃,实为杨氏兄妹自招之祸,玄宗晚年昏愦,即有他自身原因,也有杨氏的原因,以一人弹压众愤,更有太子态度不明确,陈玄礼两难之中选其易,唯有杀掉杨贵妃,以平众怒,避免矛盾恶化,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李家父子分道扬扬镳,陈玄礼仍然追随玄宗。他不但自始至终没有背叛玄宗,还为他父子之间架起一座缓冲的桥梁,以至于回朝之后肃宗对他未免有感恩之心呢。
首先陈玄礼是忠于玄宗的,直到玄宗去世前,陈玄礼也是为数不多的待在玄宗身边的老人之一。
其次,陈玄礼在马嵬并没有背叛玄宗,而是除掉了奸臣杨国忠。在陈玄礼看来,比起让主蒙羞,杀了杨国忠是重中之重。
陈玄礼对玄宗不像他人,一味阿谀奉承,他是少数几个敢于在玄宗执政后期还好言劝谏的。陈玄礼守卫宫禁,对玄宗的安全保障绝无二心。有一次玄宗在华清宫,想私自骑马出行,去找虢国夫人,被陈玄礼以“未宣敕报臣,天子不可轻去就。”阻止,玄宗也因此回马而归。还有一次正月十五,玄宗要夜游,也被陈玄礼以不安全为由制止,玄宗也听了陈玄礼的意见。由此可见两点:第一,陈玄礼对玄宗衷心可昭,与杨国忠之类完全不同。第二,玄宗对陈玄礼言听计从,没有脾气,感情特殊。
当杨国忠危害玄宗至此,陈玄礼怎么可能忍得了。早在天宝年间,陈玄礼就要杀了杨国忠,但是一直没成功,到了马嵬,天赐良机,陈玄礼为民除害,做了他认为的忠义之事。
玄宗经马嵬之难后,陈玄礼也一直跟随玄宗,保驾护航,直到李亨收复两京,又护送玄宗回朝。回朝后,李辅国当政,陈玄礼不得已被贬流放,不久玄宗也死去,君臣之情同归尘里。
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陈玄礼所率领的禁军逼死,但直到唐玄宗生命的最后,他依旧对陈玄礼极为信任,由此可见,其中大有隐情。陈玄礼对唐玄宗的忠诚并没有变,只是马嵬坡事件背后的黑幕或者说阴谋太深沉。
一、马嵬坡兵变前后的故事简说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短短一个多月,就已经攻下了洛阳城。安禄山坐镇洛阳,其军队与哥舒翰的唐军在潼关相持。据说,宰相杨国忠害怕哥舒翰谋害他,因此向唐玄宗进谗言,强迫哥舒翰出兵平乱。哥舒翰在河南灵宝附近大败于安禄山叛军,潼关失守。
得到这个消息,玄宗仓皇出逃(偷偷打开延秋门出逃),身边只有几个大臣、高力士、皇子、皇孙以及陈玄礼和他统领的禁军,其他人一概被丢在了长安。第二天,得知玄宗逃跑后,唐朝西京留守主动向安禄山献降。
玄宗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附近),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坡兵变。据说禁军统领陈玄礼等人面对士兵不可控制的情绪,向太子李亨***,要杀掉杨国忠及杨家的人(贵妃的姐妹)来负责,太子却犹豫不决。
正巧,一伙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述说没有饭吃。于是禁军哗变,都说杨国忠和吐蕃人合谋反叛,于是宰掉了杨国忠,还几乎将玄宗身边的大臣杀尽(只有宰相韦见素父子勉强活了下来)。贵妃的姐妹、外甥们也都被杀掉。
高力士向玄宗报告了兵变的消息,而陈玄礼率领禁军,逼迫玄宗要杀掉贵妃。玄宗不得已,下令赐贵妃自尽。
贵妃死后,乱军的情绪才稍微安定,大家都不想跟随玄宗逃往蜀地,但玄宗坚持要去。这时候,发生了当地老百姓遮留太子李亨的***,太子在他儿子的拥护下,背离了玄宗,独自北上,后来在灵武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玄宗不得已,只能自己去蜀地。
李世民篡改了玄武门之变历史,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626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与其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在明争暗斗多年后,终于撕破脸皮刀兵相见,李世民先以秽乱后宫为由参了二人一本,引诱二人入宫争辩,在玄武门埋伏心腹甲士,待建成元吉到来便闭宫门伏兵四起,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杀死李元吉,余部溃散,尉迟敬德全副武***宫李渊,李渊就势下坡,同意封李世民为皇太子,按其意思下诏或捕或赦太子余党,至此李唐江山由李世民控制。二个月后李渊退位让贤。
嫡长子继承制在封建时期一直为绝大多数帝王所坚持,是宗法继承的重要一环,能否上位由天意不由人谋,也是有效平息纷争和不起内乱的好办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也欲坚持这一铁律,但对于自己的上位却无法解释,便只能从其他方面修饰找理由,比如干涉修改起居注等历史记载,又励精图治努力发展国力,以实绩来打消人们的怀疑,当时褚遂良负责记录皇帝一举一动的起居注,李世民要他拿来看看,褚遂良拒绝说没有先例,还搬来房玄龄劝阻,劝阻无效,李世民发现其中“语多微文”,便要他们只按大方向记录,并增删了一些内容,其中就有玄武门这一段。
事关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把李世民打扮得义正词严,之前及之后全是正人君子,父亲许诺太子位后悔约,兄长弟弟不顾兄弟情苦苦相迫,自己欲当逍遥王而不得,李唐江山几次大险全是他一人挽回等等。如此功高劳苦却有亡覆之虞,连老天和部下都看不过眼,而皇帝李渊却常被太子齐王摆布,一个开国皇帝未当明君先当昏君,而后,形势逼得李世民拼命反击,一举拨乱反正,奠定李唐盛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但由于有其他***史料的存在,比如温大雅的***创业起居注及后世的一些考古发现等,使李世民无法完全掩盖真相,山崩一角余者渐露。(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仅玄武门之变,后人就提出多个疑问,其中就有三个问题,政变那一天李渊为什么要划船游湖议事?李世民如何做到在宫中大开杀戒而不被察觉?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几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究竟是针对谁?李世民杀兄杀弟已成事实存在,人所共知,记载中也无法抹杀,但内里的一些排兵布阵,暗里勾当却费人思量。
后人便据此推敲,认为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事实上已进行过兵变,拘禁了李渊,控制住宫禁,才有玄武门杀兄杀弟顺风顺水,才能说明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什么会从并不顺路的北门玄武门入宫,也能说明在史书中出力甚大的常何等人为什么会封赏不多,因他们只是书上的功臣。既然玄武门之变也不讳言,为何要抹去拘禁李渊一段呢?在于中国人自古崇尚孝道,杀兄杀弟犹可以饶恕,违逆父意拘禁父亲可就难以宽恕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人物真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人物真相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