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石明讲错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石明讲错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余姚的传说故事?
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
朱元璋和赵匡胤谁杀的功臣多?
朱元璋杀的功臣多
朱元璋得天下后,34位功臣仅一位得善终,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
这34个人总共拥有38194户佃农,供养他们,人均达到1123户佃农。朱元璋还跟他们攀亲戚,把郭英的妹妹纳为自己的宁妃,把冯胜、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
朱元璋***的功臣比赵匡胤多得多。
赵匡胤比较仁慈,也担心功臣谋反,但他“杯酒释兵权”,用计收回武将的兵权,赐以良田美宅,让功臣安度晚点。这一点超越了不少古代帝王。
朱元璋是典型的“飞鸟尽,良弓藏”,他对待功臣比汉高祖刘邦还要残忍。他先后将功臣傅友德、冯胜、廖永忠、蓝玉、李善长杀死,甚至连汪广洋和宋濂也除掉了。从対待功臣上看,朱元璋不如赵匡胤!
朱元璋杀的功臣多。
赵匡胤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但更是一个商人,他算计一些东西都是利益最大化,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他的这种商人秉性好不好我们不做评价,但对于如何对待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在开国帝王中赵匡胤是做得最好的。
与赵匡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对开国功臣的态度与赵匡胤是完全不同的。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几乎都不得善终,要么找个由头杀掉,要么逼得造反然后再杀掉,这些还不够,他还要派无数的特务、便衣去秘密监视这些功臣,生怕他们有一点反心。所以整个明朝的开国功臣都是比较惨的,有命活到大明建立,却没命善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石明讲错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石明讲错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