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误导明朝,历史课本中的明朝

kodinid 2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课本误导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课本误导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满江红符合历史吗?
  2. 为何从未签订割地条约的明朝国土却大面积缩水?

满江红符合历史吗?

滿江红是宋朝岳飞精忠报国壮年立功的心愿。符合宋朝时期中国的具体历史。在当今这个年代,青少年们仍然不要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满江红里的诗句同样符合现在的历史。

满江红符合历史1.满江红这首曲目,是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之间创作完成。
“草木皆兵、兵戈四起”的战乱年代下,满江红被创作出来,表达了人民追求和平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痕迹。
2.从歌曲的词曲来看,满江红以“国破家亡”、“天涯涕泪”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痛苦。
同时,满江红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
因此,可以得出满江红符合历史。

历史课本误导明朝,历史课本中的明朝-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何从未签订割地条约的明朝国土却大面积缩水?

什么叫刚明?明朝哪一点撑得上“刚”字?有人说崇祯叫“刚”,然而,“刚”并不代表自己一顿瞎操作把老底输光,然后向世人宣称:我好歹是站着死的。这只能叫“莽”。

回归正题。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前,全世界对于领土问题的处理并不是很规范。对于领土的得失,一般有两种界定:第一就是签订盟约,这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交易国土的“盟约”,宋朝时期的澶渊之盟是典型;第二种就是事实占领,这就很简单了,历朝历代所谓的开疆拓土全是靠着这种方法。

古代所谓的盟约和现代条约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古代盟约的领土划分完全是建立在国家实力的基础上的,其更像是一中权宜的政策而不是永久划分边界的依据,且其是没有保障的。当一方的实力大过另一方之后,他即使违背盟约,完全攻占另一方,也不会受到某个机构的制裁,而此时对于领土的交易方式就自然转为了实际占领。

历史课本误导明朝,历史课本中的明朝-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而言之,古代的盟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执行上,都是不受重视的,且完全基于实力而非某种法定因素。

所以,古代领土的归属,更多的是按照实际占领。

所以,明朝土地的丢失,在古典的体系之下,算是一种“割让”。

历史课本误导明朝,历史课本中的明朝-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妨看一看明朝的丢地情况:朱棣时期,主动撤走长城以北的卫所,放弃长城以北的防御;朱瞻基时期,承认安南的独立;朱祁镇时期,河套被蒙古蚕食,一直到嘉靖年间皇帝下诏,敢言复河套者,斩,算是彻底放弃河套;朱厚照时期丢失哈密卫,主动退守嘉峪关;万历天启年间,台湾被荷兰人占领,明朝默认;以及在此期间的辽东丢失。

这些土地的丢失,明朝并没有想收复,而是默认了对方的占领。可以说,这就是明朝领土减少的直接原因

至于有人提到,明朝因为羁縻统治地区太多,等到国力衰退,这些羁縻变为藩属。这个理论又一个明显的漏洞:即,明朝实际上羁縻的地区,除了辽东之外就是南方贵州等地。而明朝丢失的土地,基本上都是自己直接管理的:河套,安南,哈密卫,都不存在羁縻。

所以说,明朝虽然没有签条约,但在传统的体系之下,已经默认将战争损失的国土“送”给对手。

明朝虽然没有签约割地赔款,可为什么疆域会大幅度缩水?这是一切中国封建王朝的通病,并不是只有明朝才有的现象。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建立初期,朝野上下还保持着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
在这一段时期,国家的疆域达到最大值。
进入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内忧外患加剧,王朝走向末路。这一段时期,外敌乘机人寇,国内烽烟四起,民变频繁,割据一方的势力比比皆是。于是,国家的疆域就大大的缩小了。

这种疆域的初始—扩大—稳定—缩小的现象,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的出现,周而复始的轮回。

直到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疆域,才固定稳定下来,直到今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性格刚强的人,不代表不会死去,一个王朝更是如此。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具有传奇色彩的王朝,也算是王朝届的奇葩,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而在后世的史书上,它的特务政治和不务正业都被拿做反面教材,然而,这样一个不着调的王朝。却延续了将近三百年,皇帝们虽然荒谬,竟然面对叛乱和敌对势力,却从不退让,也不割地求和,赔款了事,堪称中华王朝里的刚明。

据历史记载,明朝面积在极盛时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东到朝鲜半岛,西至吐蕃高原,南包越南沿海,北锯岭北沙漠。但到了衰弱时期,则只有两京十三省汉人地区在大明的控制范围之内。对于明朝的研究来看,我们有比较奇怪的一件事就是,既然明朝不割地,不求和,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疆域却从改变如此之大?

是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让我们西安看下明朝疆土减少的原因吧。

明朝并不是唯一一个未签订割地条约的朝代本身不值得去吹嘘,实际上在唐朝以前的大一统王朝也都是没有签订割地条约的,明朝的不割地之所以被突显出来是因为它后面的清朝丧权辱国实在是太不争气了。

但是坦白来说不割地的明朝也没有比经常割地赔款的清朝好到哪里去,明朝实际控制的领土同样是在不断的萎缩,实际上明朝实际控制领土萎缩的程度比清朝还严重,只不过因为明朝没有对外国签订割地赔款条约,因此在面子上比不断丧权辱国的清朝好看了不少罢了。

但是说到底这两个王朝都是烂苹果把中国带向了腐朽没落,区别在于哪个比较不烂而已没必要去歌颂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而明朝之所以在没有签订割地条约的情况下,也和签订无数割地条约的清朝一样后面领土不断的萎缩,主要是由三种情况所决定的。

第一种情况是明朝统治者嫌亏本主动放弃了大片领土的实际控制权,比如东北的奴儿干都司由于缺乏可耕地产出有限,让一向财政拮据的明王朝最终给放弃直接控制了,推行薄来厚往别人给你一根鸟毛你给别人一堆金子赔本赚吆喝的郑和西洋难以为继后,东南亚旧港宣慰司也就被抛弃了,试想如果明朝***和西方殖民者一样结局肯定会大大不同!

第二种情况是领土被周边敌人不断蚕食吞并不得不选择放弃,在北方面对蒙古族势力明朝逐渐丧失了河套平原和兀良哈三卫管辖地等多个地区实际控制线不断往长城一线萎缩,在西北面对吐鲁番汗国的不断蚕食明朝***又抛弃了哈密卫,而在西南面对缅甸东吁王朝的不断入侵最终丢失了现今的缅北等地,至于青藏高原地区一直都是名义上的统治而已。

第三种情况是被统治地区的民族反叛成功或者列强入侵最终失去了该地的控制权,在东北面对反叛的女真人明朝***连辽东辽西都丢了逐渐退到山海关附近,在南方本来已经征服了脱离中国数百年的安南(越南)结果在黎利的反叛下又丢了,而对于澳门为了点租金就把治权让给葡萄牙人了,对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则干脆是不闻不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朝虽然没有签订割地条约可是比起割地的清王朝也好不到哪里去,终其原因无非就是明朝国力衰退无力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不得不收缩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任何时候领土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没有实力的话就算占了再多地盘最终也保不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课本误导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课本误导明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割地 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