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借兵回纥前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借兵回纥前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史之乱后大唐向西域诸国借兵了吗?
唐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向回纥借兵 唐肃宗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的***条件,向回纥借兵15万。
虽然有助于安史之乱的平定,但却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安史之乱时唐朝已经集结了数十万平叛大军,为何还要向回纥借兵?
感谢邀请!
关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其实并不像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至少,唐朝内部便是分崩离析,一点都不团结。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当时的粗略事件。
天宝年间最后那一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伙同史思明一起造反了。为什么是天宝的晚期?因为玄宗马上就要退休了,而且还是被动的退休。
安禄山是少数民族,本人长得孔武蛮横,手下兵将也尽是精锐。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玄宗老眼昏花,对他根本就没有防范。他们既然是造反,自然是蓄谋已久,一旦反了,便打得唐军措手不及。
仓皇之下,玄宗只得逃跑。他们逃到一个叫马嵬的地方,竟然发生了兵变,把爱妃也给牺牲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玄宗已经是全无威信了。
而在这个时候,太子李享趁机登基,是为肃宗。这就有尴尬了,一下子***有了两个皇帝,因为玄宗还在位呢,尽管此时已被肃宗遥尊为“太上皇”。
本来,明明前面战事吃紧,让各位将帅们疲于奔命了,可这样的形势,着实让人为难呀。一国出了二主,到底该听谁的呢?
比如江南的李璘,他就实有是很冤枉。本来他奉玄宗的旨意在江南征兵,兵倒是征到了,只是没想到当时朝廷已经换了老板。更要命的是,当时跟朝廷又处于失联状态。就在他举棋不定之时,便被肃宗给戴了顶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的帽子。
事实上,肃宗在西北称帝时,手下也没多少兵力。而这些兵力中又只有郭子仪才是汉人,其他都是少数民族。估计他心里也是不能完全信任。最重要的是,这么点家当他是倍加珍惜,根本就舍不得送去战场。
因为他认为他的敌人不单单是安史,更是那些朝堂内外对他心怀不服之人。
唐朝向回纥借兵,其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军事意义。换句话说,唐王朝向回纥借兵,并不是想让回纥军队来帮助镇压安史叛军,甚至都没有指望他们能在战场上帮唐军做多大贡献,唐王朝真正想要传达的意图,就是想告诉各方势力,***帝国与回纥从此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当时,回纥肯派兵协助唐军,就意味唐朝***和回纥达成和解,从此唐王朝不需要在西北边境驻扎大量军队来防备回纥趁火打劫,这也就意味着,***帝国原本驻扎在西北边境的军队,可以大举回调到河北和中原平定叛乱。
同时,***帝国与回纥达成合作,土蕃想趁火打劫***帝国时,顾虑就会增大,至少不敢肆意妄为。 事实上,当时回纥总共只也就借给唐朝一支四千人的军队,这样一支军队在战场上所能发挥的价值,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回纥派出的这四千军队,却是由回纥的二号人物亲自率领,这也足以说明回纥与******的合作,是诚意满满,这样一种政治表态,就足以让叛军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因为这意味着***帝国的最精锐的西北军可以大举回调。
这就好比,二战时苏联和德国正打得热火朝天,如果德军突然看到日本军界的二号人物,亲率一个日本机械师进入战场,肯定会惊得屁滚尿流。当然,他们吓得***尿流,绝不是因为这个机械师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苏联和日本达成和解,从此苏联东线将没有后顾之忧,而苏联的远东军也就可以大举西调回来参战,这对德国来说显然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同时,由回纥二号人物亲自率领的这四千军队,在军事上也会对叛军形成很大压力。因为,回纥的这四千军队,虽然没多少,也谈不是多厉害,但问题是,叛军如果真敢把这支由回纥二号人物率领的军给打坏打残,回纥会认怂吗?回纥的这位二号人物会善罢甘休吗?如果他们不肯善罢甘休,肯定会把更多的回纥军队调到战场上来,到时叛军恐怕只会叫苦不迭的。
这就好比九一八事变时,日本以极少的兵力,就让东北军全线崩溃,这绝不是因为这些日本兵神功无敌,而是对于东北军来说,始终有个无法挥去的阴影,那就是他们把眼前的日本兵干掉,如果日本不肯就此善罢甘休,并且将更多军队调到战场上来,东北军靠什么来抵挡?
在当时的背景下,东北军虽然也很强,但和日本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对手,所以张学良就希望蒋介石给他一个承诺,总而言之,我可以和日本开战,但这场战场,不是东北军和日本的战场,而是中国和日本的战争,所以一旦开战,中央军也得出动。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文史的小青年!
在唐朝这一历史阶段,安史之乱成为重要的转折点。也即安史之乱之于唐朝,好比长平之战之于赵国。根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在安史之乱前,唐朝还处在比较鼎盛的阶段,但是,在安禄山等人发起的这场大战后,唐朝再也没有重回巅峰。也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转衰的标志!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由此,对于安禄山的叛军,共有15万左右的兵力。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唐朝朝廷来说,有多少兵马呢?对此,根据史料记载,和之后的宋朝明显不同,唐朝的兵力中,很大一部分都分布在10个边镇,共有50万左右的兵力。而对于唐朝朝廷来说,也即长安城一带,则只有10万左右的兵力。对于唐朝朝廷直接掌握的兵力,要远远少于安禄山!
其次,唐官军战斗力远不如安禄山的叛军!安禄山的军队常年在边境,经常与外边的少数名族作战,可以算是唐朝的精锐部队,而在长安的军队就成了花架子,作战能力远远不如安禄山的军队!
再者,回纥此时已经成为唐朝的边境隐患,此时借兵给唐朝,一方面可以削弱回纥的军事实力,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他们和安禄山联合!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记得加个关注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借兵回纥前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借兵回纥前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