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朱元璋南迁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朱元璋南迁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的家乡在那里啊?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元朝叫濠州),祖籍江苏沛县城南朱庄,始祖朱期昌1148年北宋南渡迁江宁府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至第七世朱初一(朱元璋祖父)迁江苏盱眙第八世朱世珍(朱元璋父亲)迁安徽钟离(今凤阳县大庙镇)。朱元璋小名“重八”,至朱元璋确是第九代了(如常遇春父常六六,祖父常重五,曾祖父常四三,高祖父常三一。安徽怀远常氏1157年北宋南渡自南阳镇《山东微山湖北南阳湖中一岛屿,应属滕县。》迁怀,至常遇春是第七世。)。朱元璋的先祖也居住在微山湖西部丰县沛县一带,从北方南迁,也应该在那个年代。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朱元璋,原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为什么朱元璋的北伐可以成功?
朱元璋一生做事,信奉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朱元璋的一切活动特别是重大的军事和政治行动都是经过精心筹画,三思而行的。他很少冲动冒险,也不追求侥幸。在起兵之初,他即与其他豪杰不同,不乐于流寇主义,而是致力于根据地建设,巩固一块后,再徐徐向四周扩展。
朱元璋耐性极佳,史称老儒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给朱元璋带来了胜利,初不知这也是朱本身的一贯思想,只不过朱升之策恰与朱同心而得其认可罢了。朱元璋从来不务虚名,不求近利。朱元璋自己说过:“吾平日为事,只要务实,不尚俘伪,……不事虚诞”(《太祖实录》)郭子兴死后,他被韩林儿政权仅任命为郭子兴部的三把手,他也不急于正名,而安于实际上的一把手,名义上的三把手这个地位。他早就有能力从韩林儿***脱身,却依然委身韩林儿***之下,直到确有把握才脱离。他说:“建大事者,必勤远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篑土可成,江湖之广,由勺水所积,天下之大,岂一日可定也。自古帝王之兴,皆上察天运,下顺民心,从容待成,曷尝急遽。”早就有人劝他称帝,他迟迟不同意。朱元璋的称王称帝在元末股反元力量中是最晚的一个,但也是唯一的最后获得成功的一个人。
北伐战争是朱元璋谨慎个性的突出表现。那时朱在统一南方战争中战无不胜,顺利异常,迅速平定了广大中国南部,只剩下北元一个敌人。而北元内部又分崩离析,战斗力并不强。由于接连的胜利,大部分将领主张“直捣元都”,一举统一中国。而朱元璋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一如既往地谨慎小心,绝不疏漏对每一个风险点的分析。他分析说“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他力排众议,果断地提出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全局在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其都。”
应该说,在当时我强敌弱的情况下,一举攻克元都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是风险也确实存在。当时的元朝还保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只是他们正忙于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没有联合起来对付北伏军。
朱元璋的军事部署则把风险降到了最小,虽然成本大大增加。朱元璋宁可多做十倍的努力,也不愿冒那怕只增加了十分之一的风险。正是按照朱元璋的这—战略,北伐一步一步,逐渐消耗了元军力量,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利,从出师北伐到克元大都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朱元璋南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朱元璋南迁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