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县明朝历史,天长县明朝历史简介

kodinid 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长县明朝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天长县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江苏里下河的历史?
  2. 皖北人口的历史来源?

江苏里下河的历史?

下河泛指里江苏省内运河以东地区的各个县市区。民国时易名里下河,“下河”名称最早始于宋。

明代称东下河,清代为下河、民国时称里下河。对下河曾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里运河之东各河的总称,二是里运河之东地势低下,为有别于运河堤防以西之上河,故名为下河,后多从第二种解释。至民国是时由于处于里运河之东,故民国时易名为里下河。

天长县明朝历史,天长县明朝历史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河之名来源与扬州运道有着密切关系。邗沟开凿之初,直到宋代初年,邗沟东西相平,陆地相连,河湖相通,天长等地山丘来水由西向东自然排往大海。为了解决邗沟水源不足,宋代开始筑堤界水,使邗沟以西凹地汇而成湖,因筑堤将东西分割开来,蓄水以后,便出现堤西水位高,堤东水位低,因此高的叫上河,低的叫下河。宋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曹叔远在《五龙王庙记》中讲到高邮清水潭以东“俗号称下河”,可见“下河”之名,始于宋,是以东西水位高低划分上河、下河的。清康熙时,西侧有里运河车逻、南关等归海坝的坝水流入;北面与黄淮冲积平原的黄河相隔;南面有通扬运河的水流入;东侧串场河沿线入海口因年久被沙土淤浅,比兴化、高邮河身反高,形成了四面高,中间低,四水投塘的形势,因此常把该范围称为下河七州县,即山阳(今淮安区)、宝应、高邮、江都(今扬州市)、兴化、盐城、泰州七州县。

雍正以后增加了甘泉、东台、阜宁等县,不再称七州县。道光初年,里下河范围未变,州、县增至十个:即山阳(今淮安区)、宝应、高邮、甘泉(今扬州市区西北)、江都(今扬州市区东南)、泰州、东台、盐城、阜宁、兴化。

民国初年不仅保留了下河的名称,还改下河称为里下河,内有宝应、高邮、江都(今扬州)、泰县(今泰州)、东台、兴化、盐城、阜宁、淮安9县。今里下河范围与清代稍有不同,西至里运河,北至苏北灌溉总渠,东至串场河(河东至东海部分,今称为沿海恳区),南至新通扬运河。

天长县明朝历史,天长县明朝历史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于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里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故得名于此。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位于世界有名的大运河东侧,位于灌溉总渠的南侧,到海边这一带广阔的地区,河道纵横,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有宝应,兴华泰州这一些文化名城,历史上人才辈出,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人间的天堂,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里下河这片位于江苏长江以北,横跨泰州、盐城等多个市县万余平方公里的湿地平原,堪称“洼中之洼”。从十年九灾到鱼米之乡,从人水相争到退渔还湖,千年来,里下河因水而生又因水而变,重新定义着人和水的关系,因九条河流汇聚而得名,盐城市建湖县西南的九龙口,是里下河的最低点之一。

天长县明朝历史,天长县明朝历史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初夏时节,一望无垠的芦苇荡郁郁葱葱,泛舟、踏青、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鱼干、野菜、咸鸭蛋……村民用当地特产招待游客,这是他们退渔上岸后的重要收入来源。

皖北人口的历史来源?

历史上,安徽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明代以前分属不同的政区。

宋代,皖北分属淮南东路,皖南属江南东路。

元代,皖北分属河南江北行省、皖南分属江东建康道。

明代,一同划归南直隶

顺治十八年,江南省东西分离设安徽省、江苏省。

康熙九年(1670年),置庐凤道,驻凤阳府(治所在今安徽凤阳县),领庐州府、凤阳府。

雍正二年(1724年),增领颍州、 亳州、泗州、六安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增领滁州、和州;雍正十三年 (1735)亳州降为散州;咸丰五年(1855年)安庆府来属。

同治四年(1865年),安庆府、庐州府、滁州、和州另属,更名凤颍六泗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庐州府、滁州、和州来属,更名皖北道,辖凤阳府、庐州府、颍州府、滁州、和州、泗州和六安州。道尹驻凤阳府。安庆府:怀宁县(首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凤阳府:辖凤阳、怀远、定远、凤台和灵璧五县,宿州和寿州两个散州。庐州府:合肥、舒城、巢县和庐江四县,无为州一散州。颍州府:阜阳、颍上、霍邱、涡阳、太和、蒙城六县,亳州一散州。滁州:辖全椒来安两县。和州:含山一县。泗州:五河、天长和盱眙三县。六安州:英山、霍山两县。

民国二年(1913),皖北道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长县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长县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下河 里下河 里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