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队的历史,明朝军力分布

kodinid 1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军队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军队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朝到明朝灭亡的时间轴和每个时期发生的事件
  2. 明末大瘟疫是怎么一回事?
  3. 明朝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
  4. “土木堡之变”历史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为什么明朝皇帝被俘虏?

隋朝到明朝灭亡时间轴和每个时期发生的***

唐朝建立玄武门事变,贞观之治武则天称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五代十国,陈桥兵变,宋朝建立,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檀渊之盟,北宋灭亡,会宗,钦宗被俘,南宋建立,岳飞被杀,蒙古崛起,金灭亡,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建立,废丞相,杀功臣,设东西厂锦衣卫,朱棣造反,设内阁,魏忠贤专政,李自成起兵,崇祯吊死煤山。

明末瘟疫是怎么一回事?

说起明末的那场大瘟疫那叫一个惨,非常非常的惨,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惨到民死国亡的程度。

明朝的军队的历史,明朝军力分布-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是一场严重的鼠疫,西方叫它黑死病。

发生在明朝末年(1633年到1644年之间)那时候气候异常,气象学家把它称作“明朝小冰河时代”,气温比一般的年份同期都要低,天气少雨,酿成大旱,大旱之后,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灾民遍地。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明朝的军队的历史,明朝军力分布-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在那一年山西首先爆发了鼠疫,后来又传到河南,随着李闯王进京带到了北京,最后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区……

那一时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有古书记载,千人同井,万人同穴,民死不隔户,大路通街无人走。

明朝的军队的历史,明朝军力分布-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严重的疫区,死者高达90% ,真是骇人听闻啊!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在世上存留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它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听我家老人说:这病可吓人了,一人感染,***,今天得病,明天就死,甚至是上午得病,下午就死。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据历史记载,就在明王朝内忧外患之时,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开始席卷了明王朝的大江南北。这场瘟疫发生于1633年,最早从山西开始爆发,一下子就席卷了山西全境。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

在很短的时间内,这场瘟疫就扩散到陕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并进一步演变成席卷南京、浙江等地的特大瘟疫,是明朝万历年间大瘟疫后的又一次大瘟疫。据记载,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这场瘟疫都仍然在继续,在天津爆发,达到最***。据《明史》记载:

首先,这场瘟疫当时的人称之为“探头瘟”,瘟疫传染速度更快,死亡率更高。比如据记载,开封府武县感染上瘟疫的人“死者十九”,更有无数家庭直接满门灭绝。当时居然达到了一人染上瘟疫,全家人在短时间就会感染,不出两个月全家灭绝的情况。《阳武县志》记载:

明朝到了崇祯这一代,确实是气数已尽。自己虽然能力不是很强,但也算克勤克俭,兢兢业业,比起那些胡搞瞎搞的荒唐前任不知好上多少倍。

然而,对于一个即将垮塌的帝国来说,崇祯个人的力量太单薄,终究无济于事。

从万历46年起,明朝开启小冰河期,到崇祯年间反常现象加剧。有载“粤地大雪”,连广东那般常年潮热之地都会下雪,可见北方地区能冷到何种程度。

光冷也就罢了,多穿点衣服也能扛得住,偏偏又旱老是不下雨。这让庄稼遭了殃,低温和干旱致使收成骤减,不仅如此,别种植物和动物也受到影响

那些被人类开荒挤压生存空间,跑到偏远地区的鼠类也闹起灾荒,没食物还缺水喝,鼠类开始向人类聚居区大肆迁移。甚至出现一种奇观,老鼠们首尾相衔,渡过大江大河,大举进入华北及中原地区。

同时饥饿难耐的人类,也打起老鼠的主意,挖鼠洞找粮食,甚至死去的老鼠也成了盘中餐,那种饥饿的折磨是盛世之人无法想象的。

于是,在人类和鼠类密切接触中,鼠疫大爆发,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成了重疫区,京津地区也难免被波及。

感染者腋下、腹股沟处起硬包,都称作“疙瘩瘟”。现代人知道,体内有炎症时,白细胞会和***激烈斗争,往往会引发淋巴结肿大,所说的“疙瘩”应该指的就是淋巴结。

此病传染极烈,经常是一人感染导致全家绝户,而且发病非常突然,人走在大街上会突然倒地毙命,连诊治的时间都没有。虽然不知道有***这种东西,但大伙也知道,只要走进病家的门,妥妥的被传染上,因此均闭户不出。

饥荒再加鼠疫,那个时候的人受的真不是人的罪。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1]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2]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3]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明朝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

1、靖难之役。1399年建文帝即位后***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因此起兵造反,1403年,燕王的大军从北平(今北京)起兵,当年就攻克当时明朝首都南京,建文帝出逃,从此失踪,留下了千古之谜。

2.土木堡之变,1449年冬,瓦剌首领王也先率军侵犯大同明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打败,明英宗也做了俘虏,后来是于谦率军拼死抵抗,才保住了[_a***_]。

3.1457年的夺门之变,是明英宗复位的政变,因为于谦在1450年取得了北京保卫战胜利以后,明英宗的儿子代宗即位,遥尊明宗为太上皇。王也先在北京碰了硬钉子,而且明朝也立了新皇帝,王也先看到俘虏明英宗没捞到什么好处,而且不利于与明朝和谈,因此在1457年就把明英宗放了回来,但明英宗回到朝廷之后,还想重新做皇帝,于是就通过***废掉了儿子代宗,自己复位重新做了皇帝。

4、大同兵变,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农历八月,大同府巡抚都御使张文锦实行残酷的统治,引起了军队的反抗。兵变的主要首领有郭鉴、柳忠、陈浩、胡雄、郭疤子等人。他们在夜间举火为号,杀死贪官张文锦,打开仓库,发放粮食,砸开监狱,释放囚犯,占领了大同城。农历九月,明朝***派遣蔡天佑、桂勇等人,以“谕抚”为名,设计宴请郭鉴等人,结果,郭鉴等三十多人受骗被捕,惨遭***。又过了九年,曾当过山阴总兵的朱振,又组织王福胜等士兵首领在大同发动兵变,火烧总兵府,总兵李道***。明朝派总督刘源清与总兵郜永带兵前去镇压。明军驻在聚乐,以计诱捕朱振,朱振***。接着,明军又逮捕、***了王福胜等三十多人,才平息了这次兵变。

“土木堡之变”历史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为什么明朝皇帝被俘虏?

怎么会没有记载激烈战事的发生呢?

我刚写完《土木堡之变》的文章,欢迎观看。对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皇帝的一场贸然亲征的故事野史传说共50万明军全军覆没,我考证没有那么多,应该是京师三大营和直隶山东以及大同宣府的守军,加一起25万人上下。

正统皇帝被太监王振蛊惑亲征瓦剌,走到宣府听说前军失利,王振准备回军,想带皇帝去他老家蔚县,走到半路又担心人数太多踩坏庄稼,就原路返回。此时瓦剌军在后面紧紧追随。明军退到怀来附近的土木堡,此地距离怀来县城只有20里,随军大臣苦劝王振让皇帝先行进城,一路上被大臣终日苦劝的王振终于爆发逆反心理,下令就地扎营。土木堡是一个土山,山上没有水源,取水要去很远的地方。第二天夜里,瓦剌大军赶到,包围了土木堡,瓦剌***意和谈,王振让皇帝车驾先行,明军阵型一乱,瓦剌大举进攻。明军将近三天没有喝水,士气低落,被瓦剌骑兵一突,全军崩溃,踩死踩伤无数,随军大臣大多死在乱军当中,王振也被愤怒的将士杀死,明英宗身边只剩两个人,静***在地上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一战,明军25万人溃散,积攒的粮草、器械、马匹丢失殆尽,参加过靖难的老兵和功勋武将被一扫而空,整个明帝国文臣开始势大,为后世太监当权埋下伏笔,更重要的是,皇帝被敌军生擒,从而引发了后面的《北京保卫战》和《夺门之变》。

瓦剌打明军,就像大人打小孩,明军不战而逃,瓦剌在后面追击,土木堡一战已经不算是交战了,差不多是瓦剌对明军的***。最后瓦剌轻而易举就取胜了。

明英宗御驾亲征出发时,准备的就不充分,只准备了几天。大军出发了,粮草还没准备好。出征途中,英宗只听王振的,军政大权完全由王振把控,手下大小文臣武将完全没有话语权,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成国公朱勇为大将军在王振面前也只能跪着走,军纪败坏也没人管的了。明军就在这样糟糕的背景下上前线了。

明军出了居庸关,到了宣府,进入大同,但是连日霪雨,大同明军缺粮受饿,加上连吃败仗,军心涣散。王振的心腹大同守备太监把在阳高吃败仗的经过说给王振听,把王振吓破胆。几十万大军在在大同待了3天就离开回京。

但也先不是吃素的,看明军这么怂,马上派兵来追击。王振先是要英宗在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风,后来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追兵追袭而来,英宗派3万骑兵断后,自己带头逃到土木堡。结果3万骑兵全军覆没。这断后的3万骑兵算是激烈的一战了。

英宗、王振大战不行,连逃跑都不专业。有大臣建议连夜继续撤退到怀来,可以固守县城。但王振舍不得辎重丢失,非要在土木堡过夜,结果被围了。土木堡地势太高,挖不出水来,附近的水源也被瓦剌占据了。土木堡内几十万明军,一路折腾,早以人困马乏,此时又缺衣少粮,饥寒交加,士气早已降至冰点。瓦剌围了英宗2天,***意议和撤兵,明军赶紧移军小河喝水。明军熬了2天,见到水了,全疯狂的抢水喝,队伍已经全乱套了。这是瓦剌杀个回马枪,灭了明军,俘虏了英宗。

英宗从御驾亲征到大同,还没看到瓦剌就往回跑。逃跑途中断后的3万骑兵是跟瓦剌正面刚,算是激烈战事了。土木堡最后俘虏英宗之战,这都不叫交战了,完全是老鹰捉小鸡,英宗就是待宰的羔羊,不可能叫激烈战事。

一、皇帝被俘虏和战事激烈不激烈没有必然关系。皇帝被俘虏的主要原因一是皇帝听了王振的怂恿,非要御驾亲征,而当时明军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加上关防破坏严重,根本就抵御不住瓦剌的进攻,加之几十万大军中没有一个明白人(当时唯一的明白人于谦远在北京),指挥接连失误,明军不战自溃,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被俘虏也是正常的。而且当时明军也伤亡过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也算得战事上激烈了。

二、“土木堡之变”让我们记住了两个人。说起“土木堡之变”里面的皇帝叫什么,估计大部分人不知道,但是说起王振和于谦,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先说遗臭万年的王振,由于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王振大权独揽,广植私党,可以说比皇帝说话都好使,土木堡之变能够发生,全是拜王振一人所赐。王振是一个能惹事但是能力又不足以摆平事的人,激怒瓦剌的是他,瓦剌打过来时怂恿并挟持皇帝亲征的也是他,最后瞎指挥的也是他。“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皇帝回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看这一段文字我们就能知道王振当时的权力有多大,当然最后激起众怒在乱军之中被打死也是罪有应得。再说千古流芳的于谦于少保(不知郭德纲的搭档于谦他父亲王老爷子是不是也很崇拜这位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领导了北京保卫战,使明朝得以延续,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足以流芳千古。但是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被赐死,令人不胜惋惜。

#文史知识局##明朝那些事儿#

明正统14年(1449年),瓦剌也先多次寇边,英宗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亲率50万大军出征,最终在从大同东返居庸关途中,被瓦剌军队袭击,大同宣府相继失守,成国公朱勇及率领的5万多人在鹞儿岭全军覆没,剩下大军撤退到土木堡过程中,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英宗被俘。

土木堡之变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50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

同时,开国勋贵及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全部阵亡,导致明后期皇权受文官集团牵制,皇帝不得已培养官宦制约文官,进一步导致明末的宦官东林党乱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军队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军队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王振 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