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题库及答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题库及答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可以当正史读吗?
十多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明朝那些事儿》可谓家喻户晓,直到今天,各种媒体平台还不乏讨论之声。那么这部备受追捧也遭受质疑的作品,究竟算不算“正史”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部书?
《明朝那些事儿》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正史”是什么。正史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历史记述。目前我国可以算得上正史的主要是所谓“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此外,还有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东观汉记》、《汉纪》、《资治通鉴》、《清史稿》等***组织史官编写的官修正史和范祖禹的《唐鉴》、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柯劭忞的《新元史》等也被奉为与正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中国正史都是由***督导、史官修撰,前四史和《唐鉴》等虽不是官方作品,却自在后来得到了历代政权的认可,故而也列入正史之中。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严格地来说也属于“私家撰著”,是笔名为“当年明月”的作者从2006年开始在天涯社区进行连载发布的网络作品。连载期间,该系列在网上广受好评,不久就成为现象级的事件。正式出版后更是被翻译为英、日、韩等多国语言,堪称畅销。不过,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热,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从未断绝,有人指责该作品不过是历史小说,是“票友”级的水平。
对作者的***访节目
不少网站都将《明朝那些事儿》划归为纪实小说或者纪实文学。实际上,笔者更愿意把《明朝那些事儿》归类为通俗讲史类作品。作者当年明月通过活泼入时、引人入胜的讲解方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明代政制、军事、思想文化等诸方面的要点向读者做了一个相对完整且简要的普及。除了明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外,书中也不乏作者本人对历史的感悟与创见。是很适合文史爱好者的普及读物。不少人通过阅读此书,对于明代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想,这就已经很好地发挥了它本身的作用。
了解一个朝代,应该各个方面去研究,比如疆域,文化,经济军事,历史渊源,政策制度等《明朝那些事儿》算是编年体的史书,但是更加偏重于对人物的解读,从皇帝到官员,对军事战争,人物性格和风骨说的更多,算是半个正史。
个人感觉来说是可以的,因为自己就从这一系列书中了解到很多明朝的历史。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书是能够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的,文字生动有趣,并不像正史那样的死板。
但是其中有些文字比较主观化,例如在解读人物时会加入一些作者的看法、观点,加入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会让人觉得这种历史有些“不正经”。
什么是正史?
如果说有官方鉴定的史籍为正史,那么《明朝那些事儿》显然不是。
正史其实是很难鉴定的,就拿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中大多数都是由官方编修的,而其中最为精彩、流传最广的却是个人编撰的,如司马迁的《史记》、陈寿的《三国志》。
同样的,所谓“正史”,无论是官方编修的,还是私人编撰的,所叙述的内容也并非都是真实可信,只是相对真实可信。
史书的内容必然是要受到撰述者个人所处年代世界观的影响,外加上撰述者个人难免也会带入个人情绪,在撰述时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允。
即使是撰述者能够客观冷静分析史实,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讲述历史,也是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知名的“为尊者讳”以及各种忌讳。
另外地,历史永远在迷雾中,历史的真相也只有真正参与到其中的人物才能知道,外在的记载未必就是可靠的。
很多人觉得《明朝那些事儿》因为所记载的不同于正史而不真实,却没有想过自身所关心的正史也未必就可靠。
《明朝那些事儿》是历史还是***?可信度高吗?
我的观点:《明朝那些事儿》是历史不是***,而且是正史。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听书软件听了了不知道多少遍,这是一部史书,还是正史,虽然写作笔法有些另类,但没有虚构成分,只是用了现代人喜欢的白话文作为写作方式。
作者当年明月,写这部书的初衷是历史可以写的好看些,让大多数人能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读史书,因为中国的史书传统写作方式,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是根本耐不下心来看的,枯燥乏味,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看不懂文言文,但是读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史书,这些都不是事儿,通俗易懂,更加有很多历史人物的内心独白,靠自己去扩展思维想象,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每个人物的性格鲜明,跃然于纸上,作者不表明个人立场,但是独自一看就忠奸分明。如果是***,肯定就是黑白分明,而且还要剧终杀奸。
当年明月开创了一个新的史书写法,趣味历史,让更多现代的人、业余的人能够喜欢历史、看懂历史。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我个人观点是根据正史用诙谐幽默的叙述文笔,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1344年至1644年这三百年间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颇多,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人伦道德均有独到刻画。这是一本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和***的综合体,是历史***。
年代正确,史实无误。艺术渲染刻画思想活动部分值得商確。可信度颇高的历史***。
先说观点:历史都是后人书写的,大部分可信,但也不可全信。
举个例子。《二十四史》够正统,够权威了吧,可里面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以《南北史》为例,一个人的列传,在这一朝是老早死了,在那一朝却又寿登耄耋的,你信那一面的好?
《礼记》上说:“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武王十三年伐纣,十九年崩;文王是九十七岁死的,再加十九年,是一百十六岁;以此算去,文王二十三岁就生武王的了。《通鉴纪事本末》却载武王生于帝乙二十三祀,计算起来,这一年文王六十三岁。到底信哪一个好?
其实我觉得对于历史***,大部分都是真的,但是经常会出现将这个人的事安到另一个人身上,大方向没错,细节经不起推敲。
生在几千年之后,瞎论几千年以前的事,真真******就交给史学家去考证吧,我们普通人看个热闹就足够了。
这套书我是全部看完了,大概说一下吧。当年明月谢这套书还是做了很多功课,有大部分是根据史料来写的,不过呢,不管那本书,都会有作者的个人感情在里面。总之,了解明史,这绝对是一套入门级的神作。
明朝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大案?
谢谢邀请!
明朝有国二百多年,在宫廷和民间都发生过一些大案,有些案情扑朔迷离,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其中原因是某些真相被遮蔽。
下面说一个民间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是一位老皇亲,涉案的多人被处死,其中包括三名被凌迟处死的冤死者。
案件发生在公元1572年的九月,当时明穆宗驾崩,朝廷正在大办丧事,北京城里日夜戒备。结果一天夜里,东城的一条小巷里发生了命案,死者名叫周世臣。
这位周世臣的身世可不简单,他的父亲名叫周瑛,爷爷名叫周寿。周寿有个姐妹被选入宫,成为明英宗的妃子,为他生下大儿子朱见深。朱见深后来做了皇帝,就是明宪宗。明宪宗朱见深尊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给了亲舅舅朱寿一个庆云侯的爵位和大量的田产。
周寿死后,他的儿子周瑛继承了侯爵,在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时代,周家地位显赫,过了多年的好日子。周瑛死时,已经是明世宗时代,宣布取消外戚的封爵,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所以周瑛的儿子周世臣没有得到侯爵,只得到一个锦衣卫的带俸指挥,只有虚名和薪水,没有实权。
周世臣的家业逐渐衰落,老年时妻子又死了,他就和一个名叫荷花的女仆同居,家里还有一个跑腿的男仆,名叫王奎。
现在周世臣暴亡,虽然地位不高,毕竟是一位老皇亲,又赶上这种非常时期,所以负责本地治安的锦衣卫指挥张国维亲自前去调查。
提到“奇案”,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诸如福尔摩斯探案***或是香港的各种惊悚影片,可要是说到“古代奇案”,似乎就一时间找不出太多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来。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是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案件的,那么,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大案呢?
说到不可思议的案件,就不得不提明太祖[_a***_]。他出身贫寒,从小深受贪官污吏之苦,于是他掌权后,严禁贪墨,用铁腕手段治理***,不但亲自主持《大明律》的修订,还将《受赃》作为单独的一册,详细记载了贪赃的处置办法。
其中规定:“监守自盗,四十贯统;枉法赃,八十贯绞;不枉法赃,一百二十贯止杖一百,流三千里;恐吓取财,准盗论加一等,不得财杖刑;私用民力,一名笞四十,罪止杖八十。”除此之外,他还将整顿***的事迹编成《大诰》并全国推广,在这本案例书中,我们可以找到“收受衣服一件、靴二双”、“圆领衣服一件”、“书四本,纲巾一个,袜一双”这样的“赃物”,令人咋舌。
在朱元璋这次有些“丧心病狂”的整治贪腐中,凡是贪墨超过六十两的官员一律***,而根据估算,明初的六十两银子放到今天不过三万六千人民币左右,实在算不上巨额,可见朱元璋的反腐力度之大,程度之严。在太祖朝,涉及***问题下狱至死的官员不计其数,在著名的“郭桓案”、“空印案”中,更是有数万名官员被牵连致死。
除了***问题,朱元璋还非常重视自己的权力,从一无所有到权倾天下,他无法接受任何人觊觎他的权力,也时刻担心着手下的大臣心怀不轨。为了加强集权,他制造了与上文“郭桓案”、“空印案”并称为“洪武四大案”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据传说,洪武十三年(1380),时任丞相的胡惟庸以家里井中涌出醴泉,是祥瑞之兆为名邀请朱元璋到家中观赏,可朱元璋将至时,却被身旁的小太监云奇勒住马头。从高处看,只见胡惟庸家埋伏了许多士兵,朱元璋大惊,回到宫内就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处死了胡惟庸,与胡惟庸亲善的人也被牵连处斩,其中包括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这还不算完,胡惟庸伏诛后,又有许多与其有关联的人被检举揭发,前后诛杀三万余人,史称“胡狱”,朱元璋借此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大权独揽,无可节制。不过,胡惟庸谋反这一说法在当时就被质疑,晚明学者钱谦益提出:“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认为故事中提醒朱元璋的小太监子虚乌有,连《明史》也记载道:“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表达了对胡惟庸谋反真实性的疑虑。
十几年后,朱元璋又以手握兵权的总兵蓝玉妄图谋反为名,大肆杀戮功臣名将,于是因此而死者又多达一万五千余人。后人考据,蓝玉的谋反也是很有争议的,并无确凿证据证明。“洪武四大案”,件件都淋漓着鲜血,按死亡人数看,确实都是不可思议的大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题库及答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题库及答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