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行政层级对比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行政层级对比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物的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主要通过:建筑规模,屋顶,屋顶饰物,台基,踏道,面阔间数,斗拱,彩画文饰,色彩,门钉等方面来辨别。
一 殿式,大式和小式
殿式:宫殿的样式,为建筑的最高等级。通常为帝王后妃起居之处。佛教中的大殿(大雄宝殿),道教中的三清殿也属于殿式建筑。
二 屋顶
按照式样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为: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盝顶,卷棚顶。
三 屋顶饰物
即脊兽和角兽。角兽按列均由单数组成,一般***取1.3.5.7.9数列排列(即阳数),最高为10个。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四 台基
最高级台基:几层带玉石栏的须弥座叠在一起用于皇宫中的最高级建筑和一些寺庙最高级殿堂。较高级台基:通常称的须弥座,座上有汉白玉石栏杆。用于宫殿建筑两庑的次要建筑。一般台基:座壁平整且直,多用于大式和小式建筑。
元代菊纹与洪武时期的区别?
1.洪武瓷器与元代瓷器纹饰区别:
元代的菊花瓣是单层的,而洪武时期的则是双层的再加牡丹花。
元代牡丹花花瓣边缘呈串珠状,好像一排排晶亮的露珠,叶子大而肥硕或像葫芦叶,洪武时期的牡丹花瓣边缘则以留白显示瓣与瓣之间的层次,而没有露珠,叶子比元代的要小,画法娴熟简洁,像螺丝似的。
作为边饰的仰莲瓣、覆莲瓣(一般都在器物的底部或肩部),元代的基本是方角,瓣与瓣之间有缝隙,瓣中多画火纹、折枝花卉、垂云、八宝、杂宝等,而洪武时的莲瓣是长圆形的,没有棱角,瓣与瓣相连,没有缝隙。
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纹饰,继承了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传统,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除文字外,画面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纹饰布局上改变了元代青花纹饰层次太多,纹样繁缛的风格,整个画面疏朗有致,图案简练。
2.青花料的使用区别:
明洪武时期所用的青花料多为国产,少部分是元代遗留的进口青花料。因此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画面多呈灰暗,少数为黑褐色,这些都是由于底釉厚浊泛青所致。
明代卫所制是如何划分级别和称谓的?为何到明朝中后期走向崩溃?
卫所制度是明朝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军事组织管理制度,既是一种军事制度,也是一种行政管理组织形式。关于卫所的建置,《明史·兵制二》载:“天下既定,度地害要,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卫所划分为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五个等级,至于每等所辖人数,则往往与史书所记不同。战时则多,闲时则少。为了维持卫所制度的运行,明朝还相应地建立了军护世袭制度、屯田制度、漕运制度、班军制度、征戍制度、募兵制度和驿站制度等。
卫所制度在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明代政治***地加深,国家治理能力的衰竭,卫所制度逐渐丧失了活力,被其他军事制度所取代。明代班军轮成京师后,成守之外还要承担沉重的杂役,军兵不堪重负纷纷逃亡,从而引起兵源的极度空虚,出现老弱病残居多现象。
明代卫所制,是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军事制度。据刘伯温奏立的”军卫法”,它分卫和所,一卫,兵5600人,领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兵1120人;一个百户所,兵120人,百户所下有2总旗,10小旗。洪武时期,全国兵力达180万之巨,成祖时期,兵力峰值为280万,卫所制度,造就了枪戟蔽天的大国雄师。依”军卫法”,卫之将官为卫指挥使,若于要害郡城,一城数卫,非关键郡城,数城一卫。
省级军事长官为都指挥使(正2品),比卫指挥使要大(正3品),然后下面是正、付千户(正、从5品),百户(正6品),总旗,小旗。明之军户为世袭制,只体现在中下级军官子孙承继之中,而卫指挥使以上的军职,是不允许世袭的。由朝庭从武将或武举中选任承当。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承袭其父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指挥佥事(正4品)和指挥同知(从3品)及卫镇抚(从5品),都是卫指挥使的属官。
全国的卫所,除了天子的亲军,包括锦衣卫、金吾卫等,即上12卫不属五军都督府节制外,其余卫所均由五军都督府划片统御节制,这是领兵权;同时都指挥使司,又是卫所所在地的军事主管衙门,握有练兵权。而兵部,则可以依据征战程序调动兵力、选任总兵、将军。这叫调兵遣将权。二千多年来,最雄霸天下的皇帝,非秦始皇莫属;最会设计制度的皇帝,朱元璋算是第一。这位天才的制度设计师,设计起国制、军制、政制来,简直是***级的鬼才。
仅就设计军制来说,身为仕官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依据趋利避害的感觉,来个“杯酒释兵权”,给诸位将军削军权、送富贵。此乃皇帝惧藩镇的本能反应;而出身于乞儿、和尚的朱元璋,却能将各种令人头大的军政制度,吃深摸透并融会贯通,竟将大至国制、政制,中至官制,小至军制,设计成令人惊叹的左右钳制、上下犄合的榫卯政冶结构。这该需要多少的政冶直觉和制度灵感,才能将这座泱泱大国的参天大厦,设计成巧夺天工、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
比如在国政方面,取消了宰相,势必会留下权力的真空,太祖遂引进宦官和内阁配重互衡,压住政制的底盘。在提升六部骨架的高度后,为制约其坐大,导致政制的失衡,明面以言官纠参,削百官虬枝,辅以锦衣卫之无影神侦,做压舱水四处流动填塞空隙,令大明政制稳若磐石。
又如在军制方面,卫所之上,外统之都指挥使司,内统之五军都督府,再加上个兵部。领兵权、练兵权、调兵权,在和平时,是三不相干;临战时,却三剑合壁、金光闪闪、东征西伐。领兵的不许练兵,练兵的不许调兵,调兵的不许领兵,首尾相衔、环环相扣。再说选任将官,受兵部指派授符,方可接兵,战毕,将官归朝交符,军兵回卫所耕练。真真是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且还不影响明初的大明军队的战斗力。
这还不算。依照政制,明朝重文抑武。武将出兵征战,皆以文臣参赞。参着、赞着,就赞到总兵、将军的头上,既是颐气指使,又是指手画脚。不仅地方上的巡抚、总督是文臣,压着都指挥使一头;一旦打起仗来,将军、总兵之上,往往来个不懂军事的尚书、御史、宦官去提督军务,结果武将的地位愈加江河日下、一泄千里。令人发指的是,所有的将军、总兵到兵部领敕,必须长跪不起,方符礼制。这大明的将军当得,也实在是太窝囊了,该向太祖索赔精神损失费才是。
卫所制起承于隋唐的府兵制,具意于元末户部尚书张昶所提,初创于太祖、成祖时期,毁于病入膏肓的明晚期,后被募兵制所取代。此时,明末卫所制仅徒具其形,而无法实施生效。卫所取府兵制之寓兵于农、农兵兼具、供养自给、军籍世袭的精华,是太祖成军不扰民生的恤民战略思想的体现。历史上,大部份的开国君王都是较为明智的,也是深为体恤民力的。
当然,以太祖、成祖之神智勇武,别说卫所制度,就是国制、政制也玩得得心应手、不亦悦乎。但到了正统、嘉靖年间,卫所制度便败象纷呈、无以为继了。首先,后世帝君既无纵横捭阖之计,又是沉溺玩乐、私癖之君。或有政才无军才,或勇略有余而筹划不足,或冰心玉壶、或狐疑雄猜。反正,太祖是设计有道,后君却驾驭无计(除成祖朱棣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行政层级对比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行政层级对比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