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舞蹈的历史由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舞蹈的历史由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唐朝时期是我国舞蹈发展鼎盛时期?
因为盛唐经济发展、文化多元、政治稳定,李隆基本人喜欢诗人、歌舞、音乐,经常在兴庆宫沉香亭赏听杨贵妃舞蹈、梨园***李龟年伴唱,玄宗自己也动情地吹着玉笛,见识了李白的清平调三章。
唐代盛世,实行开放的政策,艺术上继承了以前各朝代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燕乐”,比如七部乐、九部乐等宝贵遗产,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传入中原的乐舞文化,如《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和《西凉乐》。
这些乐舞,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意识上,都为唐代乐舞和舞蹈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唐代大量乐舞文化的输出,也使中原乐舞传播到了四方,这也促进了唐代舞蹈的繁荣。还有,在唐代宫廷各种仪式中,虽然大型燕乐节目和各种表演性舞蹈占据主要地位,但文武舞形式的雅乐体制仍然保留。
什么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史书中记载,胡旋舞是从西域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传入中原。据载,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 对胡旋舞更为醉心。 在龟兹壁画中,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胡旋 ***形象,多是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身上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其时唐明皇时安禄山为其跳胡旋舞而得玄宗赏识。)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 史国和米国等。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 《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 唐代曾在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设置康居都督府。白居易《胡旋女》—诗中曾提到“胡旋女出康居”《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厂当时西域康国、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 长安城里,一时舞胡旋成风,成为当时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胡舞。所以《胡旋舞》最初是由康国等地传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新唐书·西域传》云:“康者,一日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据载,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 白居易写长诗《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诗中说,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可见白居易所描绘的《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舞蹈。 舞因为动而美 心因为舞而飞 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胡旋舞》属于健舞。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舞蹈的历史由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舞蹈的历史由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