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有多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有多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强悍盛唐那么明朝应该怎样形容?
在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绰号,代表着对这个朝代的评价。比如强汉,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将匈奴击退至北境,封狼居胥;又比如盛唐,因为开放的国策,强大的国力,出现万国来朝的场景;再说弱宋,因为偏安一隅,年年缴纳岁币。那么明朝有没有一个这样的绰号呢?我觉得是有的,那就是硬明。
那么“硬明”这个说法怎么体现呢?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农民,他也打心底的瞧不起宋朝时期统治者的所坐所为,等他登上皇位之后,也更是立下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的组训,而且主动前往北境迎击蒙古,可所谓是非常“硬”。
他的儿子朱棣也继承了老朱家的意志,虽然朱棣的皇位得之不正,但他也绝对是一个好帝王。他在位期间,把都城迁往了北京,以达到拱卫国家的效果,这也正是“天子守国门”的由来。而且朱棣的一生都是在兵马上度过的,最后也是死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
此后就是土木堡之变,帝王朱祁镇也被瓦剌所俘虏,瓦剌军队更是直敌北京。面对这种情况,以于谦为首的明***不但没有选择迁都,也没有选择赔款,也拒绝求和,反而选择了“硬刚”,立了新帝王朱祁钰来稳定局势,最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最后即使到了明朝末年,崇祯帝也没有忘记祖训,拒绝迁都南京,最后自缢于煤山以谢罪天下,留下了“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样的遗言。
有些人说明朝有很多奇葩的帝王,整体素质相比清朝差了太多。但是终明一朝,始终是没有和亲、赔款、割地,相比之下其他哪个朝***的到呢?明朝所带来的“硬气”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至今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据说中国的木制家具又硬又不舒适,古人却用了几千年,到底为什么?
常听人说中国的传统家具使用起来硬梆梆的,尤其是坐卧类家具,用起来不舒服,这其实是一种误区。事实上,中国传统家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其设计是极具科学性的。
汉代开始,有靠背的高型坐具出现了,床和榻也区分开来。
从明代起,椅的式样空前多了起来,而且把精巧、实用的传统美学观念和人体结构相结合,创造了简约的风格。清代的椅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增加了雕刻装饰,变肃穆为流畅,化简素为雍容,并加大了椅的尺度。
明代的床一般较宽大,能睡双人,摆放在居室中的暗间,有架子床、宝座床(龙凤床)、拔步床等式样。明代的榻大多仅容一人坐卧,有罗汉床、宝座、贵妃榻、床柜等形式,一般陈设在正房明间,供主人休息和接待客人之用,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双人沙发。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许多靠背椅的靠背都是弯曲的,其倾角和曲线设计的科学、合理,注重人体尺度,椅背倾角为100°,与现代国家公布的标准《常用家具尺寸》中的椅背尺寸的倾角***°—100°基本一致。这表明,明代匠师在设计家具时,参考人体脊柱在自然状态时呈S 形这一生理特征,将椅背做成S 形曲线,与人体脊柱相适应,并根据人体休息时的必要后倾度,将靠背做成100°的背倾角,使人体后背与椅背接触充分,韧带和肌肉得到很好的休息,产生舒适感。
比如官帽椅,造型柔婉,弯转弧度大,搭脑、靠背板、后腿、扶手等皆是弯曲的,线条柔和、舒展,富有弹性,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原理,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相协调,使人体能保持自然放松的姿态。
还有一种躺椅,靠背很高,又可大角度向后仰伸,椅座较长,带扶手,人可以仰躺在上面,坐卧起来也是非常舒适的。
除了曲线设计,中国的传统家具还从材质上根本上解决了舒适性问题,诞生了软屉。屉是床面或椅凳的座心,有软硬之分。硬屉即用木板制成,软屉即用棕藤、丝绒或其它纤维编织成的屉面。
软屉以藤编最为常见。宋代,用藤席作为床、榻、椅的软屉就已普遍使用了。到了明清时期,藤编工艺更加成熟清湛,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行业。当时,藤编的软屉制作无比精细,如丝织般滑软。以明清时期南方的架子床为例,床屉一般分为两层,下层为棕屉,上层为藤席;北方多用木屉,以防寒保温。
除了藤编,软屉还有用绳编制的,绳子的材料一般为棉线、丝绒或马鬃,这种材质一般多用在交杌或交椅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有多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有多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