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有哪些

kodinid 6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时期历史文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时期历史文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圆明园有什么唐宋元明清的珍宝?
  2. 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圆明园有什么唐宋明清的珍宝?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2、圆明园印

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有哪些-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3、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乾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

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明朝时期历史文物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860年,英法联***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4、女史箴图

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定陵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万历皇帝。

主要提议的人是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

不论这些人做出过多大的贡献,但是这次行为结果就是自私的致命的,完全不管当时技术条件是否足够,导致盲目发掘,大量文物因此毁坏。

其实开始想挖的是地上建筑保存更完整、名气也更大的永乐大帝朱棣的长陵,但是调查工作进展不顺,所以就拿相对容易的定陵练手了。

遗体和棺椁

三人的棺椁都是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但是十年浩劫期间遗体被烧毁,管过也被扔到山沟里毁坏了。

其实在这之前刚发掘的时候,就氧化的差不多了。

丝织品:

定陵在历史上先后遭受三次大规模破坏。

第一次: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先是打到了昌平的十三陵地区,烧毁了定陵在内的三座明帝陵墓的部分地上建筑。

第二次:同年,清军入关多尔衮率军来到十三陵地区,把定陵已经焚毁的部分地上建筑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拆掉了,那是因为明朝晚期曾经拆毁房山地区的金朝皇帝陵寝,目的是为了挖断女真族的“龙脉”。多尔衮此举多少有些报复意味。但清朝统治者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报复会影响他们坐稳中原的前景,于是反其道而行,厚葬崇祯帝,重修十三陵。

北洋***时期和日本侵华时期,重修后的定陵祾恩殿、祾恩门都遭到破坏,但地下部分没受影响。

第三次:如果说之前的数次破坏还属于表面行为,这一次的考古挖掘行为则是对定陵地宫内文物的“痛彻肺腑”的深入破坏。原因在于当时的文物保护能力,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影响,既有技术性因素,也不乏思想意识方面的因素。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丝织品。

在三千多件出土文物中,除了一帝二后身上所穿的服饰,还有成百匹的罗纱织锦,加起来有六百余件,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多的种类。当时的考古人员也并非没有保护丝织品的意识,事实上他们也***取了措施,比如装裱。可惜,装裱之后,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前来观看的时候,发现很多服饰却装裱反了,反面朝外;装裱的时候,考古人员使用了未经实际效果证实的掺有塑料的软化剂,时间一长,水分蒸发后,织物变硬,无法展开,形同废品;仓储方面,很多织物被放入了临时简易房,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文物保存条件,导致它们被加速氧化毁坏。

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上,其实也并不具备这种大规模文物的发掘和保存基础,当然,也反映出来了当时技术人员的不专业,所以我们在后世能看到的万历皇帝下葬时身穿的龙袍,几乎已经成为破破烂烂的乞丐装,知道的说它曾经属于皇帝,不知道的还以为它属于丐帮长老。

二、帝后的金丝楠木棺椁。

金丝楠木的好处就是质地坚硬绵密,它们对保护条件要求最低,可惜在棺椁***品制作完成后,当时的定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不知道是接到谁的指示,还是自作主张,认为原来的金丝楠木棺椁“没有用了”,让工作人员予以破拆,只留下了棺椁的铜环,然后把棺椁木板全部扔下了山崖。

扔到山底的棺椁木板被一些当地人捡起,有的老人把它们改制成了自己的棺材,有的山民把它们改制成木箱木柜,据说他们家里的小孩子调皮,钻进木箱子里,因为盖子太沉顶不动,后来被憋死在了箱子里。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一片山谷中的十三陵陵区。万历皇帝10岁登基,22岁亲征后开始修建自己未来的寝陵,六年后建成,共花费当时明朝整整两年的财政税收。

此后数百年,万历皇帝的定陵先后经历了满清入主北京、八国联军侵华、北洋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变故,却始终完好无损,也没有被人发掘。

但是,等到1955年10月,时任北京市***的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长陵,很快就获得周总理的批准。

不过,由于长陵建造面积实在太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考古学家们只好放弃原有***,决定先找一个小点的陵墓进行试掘,等积累经验后再发掘长陵。于是在经过一番调查后,他们偶然发现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便成为他们挖掘的对象。

当时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主张保护文物的一方,主要时郑振铎、夏鼐等人,主张选择了一个更小的皇陵献陵当做“试掘”目标,但被郭沫若和吴晗等人被否定,于是轰轰烈烈的挖掘定陵运动拉开序幕。

经过半个多月的挖掘,随着最后一扇门被打开,长眠近三百多年的定陵终于重见天日,中国***特意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消息一经公布,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据统计,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其中尤以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对文物保护的技术还不成熟,也造成了很多珍贵文物严重受损,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丝织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时期历史文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时期历史文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定陵 圆明园 棺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