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赋税的变化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赋税的变化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趋势?
明朝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 清朝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1712年,清***规定以康熙十五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明朝一年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为何仍惨遭百官痛骂?
个人了解,明朝的税收确实是历朝历代税收较低的王朝,原因估计在于海禁抑商的政策,宋朝有海运,商业也比较发达,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农业税收倒是不高,就这样也是足够国家开支了,宋朝之灭亡在于军事方面。清朝虽然也禁海抑商,但清朝时度过了明末的小冰河时期,自然环境好了,农作物玉米番薯之类的种植也特别高产,人口也很多,所以就是以农业税收为主的国家财政也比明朝高,清朝之灭亡在于恰逢世界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明朝就很难过了,翻阅史料可知,明朝初和明朝末的国家税收是差不多的,可国家却灭亡了,明朝的税收不高,可老百姓手里依旧没啥钱,不只百姓没钱,朝廷也没钱,税收高百姓负担不起,税收低国家财政困难,没钱的话,发生了饥荒,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致饥兵作乱,就连朝廷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实(其实一直也没发实过,而且官员俸禄还低)。所以才挨骂,官员骂,士绅骂,百姓骂,可这也没办法。明朝之灭亡在于国家财政,简单说就是没钱,翻阅中华五千年历史,三百年一丧乱,明末各个方面熬得差不多了,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高至国家问题,下至人民生活,都是一团糟,特别是财政,崇祯那么勤政,想当一个明君,可事事不会搞,环境也不给他搞的机会,文官夺权,军队战斗力低下,文武官员矛盾不断,文视武如狗,武视文如仇,自然灾难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国家财政匮乏……这么多烂事,估计朱元璋在世也难搞定。
一个朝代从开始到灭亡的税收政策、税收种类是怎么变化的?
据说宋朝最高时的税收一年有钱一亿六千多万贯,但折合白银却很少。
明清大量海外白银流入,折合的白银增多。
明朝税收一年是400万两白银,清朝一年的税收是5000万两到7000万两,
因为宋朝是全部收上来再派发给地方,明朝是地方保留”所需“的部分然后上次国库。而且到了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税亩八百万余顷(一亿两千万亩),征粮2950万石,下旨“永不起科”。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赋税的变化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赋税的变化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