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评书2***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评书2***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单田芳说过的关于元朝、明朝、清朝的评书有哪些?
元:好像没有什么,但是明朝的好多评书都有元末的事情
明:燕王剑侠 燕王扫北 大明英烈 明末遗恨 洪武剑侠图 大明演义
清:童林传 林则徐 曾国藩 清末风云录 清官于世龙 努尔哈赤 太平天国
评书有多少年历史了?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
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1.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
2.评书在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高延平是什么评书里的人物?
高延平是单田芳的评书《大明演义》里的人物。《大明演义》是由: 《明英烈》《 大明英烈》《燕王扫北》这三部书剪接而成的,从朱元璋起义一直到朱棣登基。其实《大明演义》就是把《明英烈》和《燕王扫北》连在一起了,内容稍有改动。讲的是从乱石山七雄结拜,到群雄大闹武科场,再到朱元璋于桥兵变,走马取襄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评书2***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评书2***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