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的历史,明朝内阁的历史概念

kodinid 2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内阁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内阁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18世纪明朝时期内阁制度是如何?
  2. 明代内阁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
  3. 明朝内阁的性质?
  4. 如何看待明朝内阁制度?

18世纪明朝时期内阁制度是如何?

明朝内阁一开始就是以备咨询的秘书机关,其首领撑到底也就是个正五品的文官,而且不分前后,至仁宗、宣宗,方才不断加强其一定的权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内阁并非合法机构,在官方地位上,有没有用,尽在皇帝的掌握中。

明代内阁的巅峰时期只在万历初期的张居正内阁那里得到体现,和宦官的合作让这一时期的内阁几乎等同于宰相,但这是特别例外的,大多数时期,宦官是属于皇帝放权的“内相”,批阅内阁的票拟成为了它们的专权,内阁和司礼监不对付的时候,这两个机关几乎可算停摆。

明朝内阁的历史,明朝内阁的历史概念-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内阁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

类似现在的总理,除皇帝以外,内阁大臣就是权利最大的机构了,一般设有四名成员,居首的称为首辅,皇帝过了就算首辅大臣了。比较出名的首辅大臣有夏言,徐介,杨庭和,张居正,明朝建国时,朱元璋禁止设立丞相制度,担心权利被拿走,像唐代的李渊就是丞相权利过大取的皇权。没有丞相,那么皇帝就会很辛苦,重八兄弟非常刻苦什么活都能抗,可是到了他的子孙手里就不行了,感觉皇帝这个工作就不是人干的事

明朝内阁的性质?

明朝内阁属于明朝的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至七人不等,内阁首辅职权相当于丞相,但必须与宦官结合,才能执掌大权。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将中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等同于皇帝兼任宰相,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明成祖即位后,因为不断对外用兵,在国家政务上无法事必躬亲,由此,一个类似于皇帝助理的机构——内阁,孕育而生。

明朝内阁的历史,明朝内阁的历史概念-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看待明朝内阁制度?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希望大权独揽。而皇帝不是专业治国能手。很多问题皇帝都不懂,只能组建内阁。事实上内阁首辅,执行了丞相的任务。本来想大权独揽,后来反而事与愿违。导致东林党祸乱朝政。这种道理其实很简单。皇帝和大臣是站在对立面上的。皇帝决定的大臣的升迁和生死。大臣很容易联合起来***皇帝。但丞相就不同。丞相是由百官中选出来的。他既顾全大臣的利益也帮助皇帝治国。能更好的解决和大臣的矛盾。

通俗的说,明朝内阁制,是简化版的民主集中制和一票否决制结合体

事情进入内阁,经过数位阁部讨论,给出ABCD等多种解决方案,皇帝根据几类方案,选择一个,然后交执行部门操作……

明朝内阁的历史,明朝内阁的历史概念-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皇帝对所有方案都不满意,那打回去由内阁重新做,若还是不行,皇帝会解散内阁,重新选择内阁成员继续做

因为皇帝懒政,他的一票否决权,很多时候是下放给司礼监行使,大明朝除了几个强势皇帝,一般国家大事都由司礼监和内阁共同完成

这里面还有个部门,叫六科给事中,这帮人是言官加纪律监察加新闻发言人等综合体,皇帝选择的解决方案,需要经由他们之手,发送到各执行单位,他们如果对方案不满意,可以直接封驳,拒不执行

皇帝也只能老老实实继续让内阁交作业

中国官员其实属于职业官员,皇帝也是职业皇帝。负责动脑子的,负责拍板的,负责刹车的,负责执行的,结合一起,组成社会运行体系

和西方利益团体代表制度,很难说清谁更好

首先说结论,明朝的内阁,从性质上讲,它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从权力上讲,其权力是皇权的一部分,并且随着皇帝对权力控制的程度而消长。

首先说第一点,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的一项制度设计。由于朱元璋废除工作量太大,所以召集了一批文官,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这些人只需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朱元璋同意,那么就批复同意,并且照办;如果不同意,那么就重新再提。

到明成祖继位之后,内阁正式成为了一个机构。但此时,内阁 大臣本身的品级并不高,且没有明确的官属,《明史记载如下

这个时候,内阁并没有太大权力,而且在朝中的地位并不高,再加上内阁大臣的品级太低,所以内阁的话语权很小。直到明宣宗时期,三杨内阁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三杨”在入阁的同时,身兼尚书的职位,如此一来,朝臣因为其尚书的职位,就不得不尊重其意见。

所以,可以看到,内阁本身就没什么权力,内阁之所以在后期能够在明朝的朝廷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不外乎两个原因

其一,皇帝对于政务并不感兴趣,且皇帝很信任内阁大臣,于是乎内阁就利用皇帝的名义处理政务。典型的例子就是高拱,由于明穆宗本身对朝政不感兴趣,而高拱又是明穆宗的老师,所以高拱在此期间,可以利用皇帝的名义去推行自己的新政

其二,内阁大臣本身具有其他的头衔,当然 ,前提是皇帝得非常信任此人。典型的例子就是张居正。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同时他本人深的李太后的信任,所以,他本人能够权倾朝野,不是因为他内阁首辅的身份,而是吏部尚书+两个一品的名誉官职+李太后的百分之百信任。

至于某些书中出现的封驳权,那是六科给事中的权力,这个权力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且在宋朝达到顶峰。而明朝而言,这个制度并没有出现过太多次。

内阁提到最多的,无非是票拟权,这个票拟权就是给奏章提出建议,而最终决定权在于批红,即同意票拟的权力,这个权力理应掌握在皇帝手中,但由于明朝皇帝大多无心政治,所以久而久之就落在了司礼监手中,准确地讲,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手中。张居正之所以能叱咤朝廷,有一部分原因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是他的盟友。

综上,内阁本身只不过是游离于正常朝廷体系之外的一个秘书机构而已,它与任何朝廷机构没有相互的关系,它只对皇帝负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内阁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内阁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内阁 明朝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