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康熙王姓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康熙王姓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姓王的太监?
王承恩(?-1644年4月25日)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是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
于明万历年间进宫,担任信王府的掌管太监,即自朱由检(后来的明思宗)一出生开始就照顾着他。在崇祯年间担任司礼监太监(是明代时太监的最高职位),北京被围时以他提督北京兵马。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王承恩后为清朝皇帝所称颂,顺治帝题碑“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康熙帝也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王承恩历来因忠君节烈而被后人称颂。但也有人评论此人不阴不阳、忠奸难辨;既护崇祯即位,又带陈圆圆进宫,打击周延儒。他一生虽忠于崇祯皇帝,但也心狠手辣,坏事做绝。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王承恩随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
王振、王承恩、王安、王体乾、王相尧等。
1、王振
王振(?—1449年),明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明英宗时太监,专权八年,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明英宗被掳走,给国家带来了动荡和不安。
本是一介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中了举人。王振认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
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2、王承恩
王承恩(1612年—1644年4月25日),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
3、王安
康熙自称后金,为何六巡江南参拜岳飞墓?
是英雄谁都可以敬,大眼界的敌军也会敬对手。(敌我互相嵩敬的个例数不胜举,不提也罢。)金兀术当年也曾说:憾山易憾岳家军难!武林人士还说:英雄惜惜相惜。
岳武穆是汉家英雄,清之前还是武圣之位(再早前姜太公),清曾叫(后)金,金的原因改武圣为关羽。从这点看,六巡江南参拜岳飞不实。
康熙六下江南不***,六次参拜岳飞墓历史没有记载,不知道提问者从何得来。
清朝自称后金,与金国的完颜氏虽然不是一家人,但都属于女真族,岳飞是抗金英雄,但是清朝对岳飞的态度,倒是很值得玩味!
大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是岳飞的忠实粉丝,他曾经让他的两个子孙改姓为岳,为什么会崇拜祖先的仇人历史没有记载,估计是历史书看的比较多,被岳飞的忠义感动,这种感情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清朝入关以后,对岳飞的崇拜有增无减,顺治八年,范承谟重修杭州岳庙,这种大事情肯定是得到了高层的首肯,以后康熙廿一年(罗文瑜),雍正九年(李卫)逐渐扩大规模,而乾隆皇帝,这位钟爱下江南的皇帝是岳飞的铁粉,多次到杭州岳飞庙造访,并亲自为岳飞题匾:“伟烈纯忠”,据说乾隆对岳飞的名句“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非常赞赏,经常在群臣面前唠叨这句话。嘉靖,同治,光绪年间也都曾对岳王庙进行修缮。
当然,清朝的皇帝也并非无条件的追捧岳飞,雍正帝就下令将岳飞移出供奉了几百年的武庙,追封汉将关羽三代,以关羽取代岳飞。
总体来说,清朝的帝王对岳飞的感情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欣赏岳飞的精忠报国,希望以岳飞作为楷模教化万民,忠君爱国,一方面又不想因为岳飞抗金英雄的身份,影响到清***统治的合法性,雍正的做法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希望用关羽这样一个超越民族的古老形象来取代岳飞,进而减少岳飞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宣传岳飞方面往往左右摇摆,但总体来说,捧岳飞占据主流,不仅是岳飞,康熙给袁重焕***,乾隆为史可法立祠,都是出于类似原因。
而那些一时得势的小人就没有那么***了,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的跪象重铸了一遍又一遍,范文程洪承畴等反骨仔虽说混的有滋有味,依旧被列入“贰臣传”,以官方的形式把叛徒的罪名定下来,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康熙王姓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康熙王姓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