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朝鲜历史纪录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朝鲜历史纪录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592年的大事记?
2月10日——丰臣秀吉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
日本出兵朝鲜。
出生
2月16日——松平忠辉,德川家康六子。(1683年逝世)
逝世
8月29日——大政所,丰臣秀吉母亲。(1513年出生)
10月14日——丰臣秀胜,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武将。(1569年出生)
日期: 1592年 - 1598年 地点: 朝鲜半岛 结果: 大明和朝鲜联军胜利,日本撤退
朝鲜之役真的耗掉了明朝的“真气”,导致后来的覆亡吗?
明末的“朝鲜战争”对明朝的国运影响不大,要说耗掉明朝的“真气”,导致后来的覆亡,就夸张了。
朝鲜战争总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1592年开始,到1595年结束,日本投入到朝鲜的总兵力约15万人,而明朝投入的总兵力也就区区4万人,最后还打的日本节节败退。
第二阶段从15***年年底开始,到1598年结束,日本此次投入的兵力约14万人,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最终日本战败,元气大伤,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从“朝鲜战争”持续的时间和明朝投入的兵力来看,都不足以消耗掉明朝的“真气”。
一个朝代的陨落,绝不是一两件事造成的,但是“抗日援朝”无疑是给王朝的覆灭搭上了快车。
明朝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1592—1598)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在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后,基本控制了日本,此时的他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幻想征服世界,他很快拟定***,想先攻占朝鲜。
朝鲜请求援助。明廷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军4万赴朝,对阵丰臣秀吉14万大军。次年正月初六,中、朝联军5万余,以三面包围、东面设伏的战法,进围平壤,最终城破人亡。 日军残部夜过大同江东逃,连遭联军伏兵击杀,此战伤毙日军万余,迫敌退兵,粉碎了日本吞并朝鲜的企图。
人数上占优的日本最终败给了人数不占优的明朝,除了将领的优秀,武器的先进,士兵的素质,更是明朝作为正义方的身份。
虽是大胜但是我们还是要看看当时抗日援朝对明朝的影响
万历即位期间,大力削弱张居正势力,并慢慢稀释张居正的新政,导致有些起色的税收收入,又慢慢沉底,王公大臣见大刀阔斧改革者,却落得如此下场,都畏手畏脚,放手大权, 即上下怠政,国力空虚。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问题。
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是明开国中后期最惨烈的一次对外战争。明朝元气大伤,日本丰臣秀吉势力被削弱间接导致德川幕府上台,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明朝的覆灭从时间上说是个过程,不是单单一件事导致的。但朝鲜之役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明成祖虽好大喜功,在位期间,远征蒙古和安南,但都取得了胜利。屡次派郑和下西洋,耗费惊人,但使得大明朝的国势达到巅峰。
仁、宣继位后,政策趋于封闭保守,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从而退出了正在不断壮大的海外贸易市场,使得大明朝廷未来丢失了很大的财政收入;***取极端军事收缩策略,不仅罢兵安南,放弃了成祖花费巨大心血打下的大片国土,在北方对蒙古奉行单纯防御的战略,屡弃军事重镇,使得蒙古部族迅速壮大,直到“土木堡惨祸”发生,给予大明朝沉重一击。
神宗万历皇帝十岁登基,在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初期尚能勤于政事,爱惜民力,算是一位“好皇帝”。但到了中后期,他骄奢淫逸,长期怠政,助长了官场上的因循拖沓之风,宗室、勋戚、官僚恃势弄权、兼并土地,以致百姓破产流亡。明朝的政局日趋恶劣,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加剧,期间发生了万历皇帝引以为傲的“三大征”。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一共发生了两次,明朝也费尽国力支援了两次。
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此时完成了张居正的改革,国库充盈,但张居正死后,万历帝突然消极怠政,此时朝中大臣党派林立,斗争激烈,国力已有衰退迹象。
7年的持续战争明朝方面虽然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但损失也超出想象。在经济上,因为一年240万两白银的军费支出,造成了大明朝廷财政的紊乱;在军事上,辽镇边防精兵损失惨重。在开战前,辽东原有兵额近10万,至万历二十八年战争结束,只剩下4万人,精锐减少了一半还多。
在这段时期,给了辽东女真部族完成统一的机会,由几百人的小部落,发展到拥有精壮6万人的超大势力。在明朝与日本作战期间,无暇顾及的情况下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成为大明朝最终的送葬之人。
明朝时代的朝鲜王朝为什么比元朝时代的高丽王朝面积大出许多?
谢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从地图上看大明朝在当时,还是无人能及的。、
为什么说明朝时代的朝鲜王朝要比元朝时代的高丽王朝面积大出许多呢?事情还得从大明朝建国说起。
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军攻占元朝的首都(今天的北京),标志的元王朝的灭亡,虽然说,元朝灭亡,但离明朝中央政权较远的一些偏远地方,任然由元朝的余党控制,休养生息,试图反明复元。
然而,远在朝鲜半岛的高丽虎视眈眈已久,它们迅速抓住这个元明更替这个机会,迅速向北推进,占领大片领土。
1371年,元朝守边大将刘益,以到辽东去筹集兵马粮草为由,投降明朝,并建立行政区,1375年,明朝派人深入女真部落,当时派出的是元朝的降将,去招抚的 女真部落,,次年八月,攻破端州,女真部落首领投降,高丽在得到消息后,便派军队攻打端州,双方战于吉州平,明军败退,1384年明朝又派女真千户白把把山率70余骑至北青州,这是明准备接管故元合兰府辖区的又一次试探,但由于兵力单薄,为高丽军击退。
洪武二十年,明朝降服了故元纳哈出的势力,扫除了进一步经略东北边疆地区的障碍。这年十二月,明廷决定于朝鲜半岛东北面之南端设置铁岭卫。并且命令户部通知高丽王: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直、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属于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不得越境,各安其守,不得复有侵越。但就边界问题,双方 一直没谈妥,朱元璋说道:元朝和高丽的边境,必须由明朝管辖,高丽王在得到消息后,决定***用武力解决,事先高丽就拍人侦查过,明朝主力军队在剿灭元朝残余军队,辽东城并没多少守军,于是高丽王决定先攻打辽阳城,因为辽东是明朝在东北的统治中心区,辽阳城是辽东都指挥使部所在地,若攻下辽阳城,就彻底击溃了明在东北的统治。
1388年4月,高丽王命令李成桂率领10万大军进攻辽阳城,由于辽东的明朝军对高丽的入侵事先做了防范,加上此次战争的侵略性质,所以尽管辽东明军主力在剿灭元朝残余势力,但战争前景仍对高丽十分不利。早在出兵之前,高丽大将李成桂就提出攻打辽东有“四不可”:一 不可以,以小打大;二 不可以,夏季发兵;三不可以,倾尽全国之力去打,四不可以,雨季去打。就在李成桂率军渡过鸭绿江后,又出现粮食供应困难,于是他向辛高丽王报告:现因粮草不足,希望能班师回朝 。但是主战的高丽王不仅没有接受,还杀了李成桂的儿子。李成桂被迫发动兵变,率所部回去,诛杀了崔莹,流放了高丽王,结束了与明朝的战争。
明朝为了防范李成桂,不得不将辽阳城的军队撤回辽东,后面被李成桂军队占领,最后又被明朝军队给收复回来。但朱元璋为了扶持一个“反元亲明”的***,最后又把该地区永久性的割给了朝鲜。所以,明朝时代的朝鲜王朝为什么比元朝时代的高丽王朝面积大出许多?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朝鲜历史纪录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朝鲜历史纪录明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