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时期西域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时期西域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去西域的路线?
在谈唐朝如何出使西域之前,先给大家谈一下西域的大致范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西域的记载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比较出名的就是“楼兰”、“龟兹”之类的“西域三十六国”。像“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之类的唐诗讲的就是出了这两关,你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出国了,而这群外出游学、公干的诗人就是分别从民间和官方层面对西域进行出使。
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西域和中原的交流一致源源不断,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打开了大汉与西边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商品贸易的繁荣,因而汉武帝特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而唐朝更是一个对外交流空前繁荣的朝代,当时的长安可以算得上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各色人种云集。而唐朝为了加强和西域的国家的控制和交流,特设置了羁糜性质的都护府、都督府和羁糜州。而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对强大的唐朝都是附属和蕃国的关系。
所以,用今天的话讲,那个时候的西域对大唐是不设防的,对***的子民是“免签”的。而题主所谓的“出使西域”用今天的话来讲,在官方层面,就是一种外交行为。而***的外交体质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基本上把西域所有和***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更是给不同的国家设立了不同的外交等级。因而在出使西域的时候可以算的上畅通无阻,“天使”所到之地,也是百姓夹道欢迎,国王隆重对待。官方层面的沟通也带动了民间的相互往来,因而当时很多的“文艺青年”觉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纷纷用脚步丈量西域的土地。
由于唐朝当时国力的强盛,民间使团和商人在西域诸国出使的途中总会享受很多优待,方便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意。比较著名的就是“唐僧”了,而小说《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悟空也被证实“确有其人”,当然不是那只无法无天的猴子,他是唐代的一位僧人,也曾出使西域取经。
繁荣的***已经离我们而去,西域古国也大都烟消云散,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五代宋辽金时期西域各政权?
五代宋辽金时期,西域变化比较大,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西域逐渐被吐蕃帝国占领,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吐蕃帝国由于内乱也衰落,西域脱离吐蕃,同时,回纥汗国解体,大批回纥人迁入西域,逐渐在西域形成了黑汗王朝和西洲回纥等一些小国家,辽王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进入西域建立了西辽***,西辽逐渐统一西域,直到被蒙古帝国灭亡。
各朝代与西域的关系?
西汉初年,中央力量较薄弱,刘邦曾讨伐匈奴,被围困几乎不能回来。后来就没有大规模的进攻
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几代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率军把匈奴赶到大漠以北
班超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加强了彼此的联系
其实西域对于中原的作用从古到今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先不说王朝强盛的时候,就说战力相对孱弱的宋朝依然有熙和开边试图打通西域的壮举;懦弱无能的晚清时期也曾经平定阿古伯侵略,收复新疆的壮举。西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草原游牧势力来说西域就是中原王朝的左勾拳,始终保持对草原游牧势力的军事威慑力。2、亲自掌控丝绸之路中东段,在获取丰厚赋税和西方文化吸收的同时保证中原文明的辐射力度。3、西域作为古代王朝的腹心之地的关中地区西部威胁的屏障,保留了充分的战略纵深。我国古代基本是陆权强国,所以在唐宋之前海外贸易并不发达时西域的经济、军事意义甚至可以上升到核心战略的层面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时期西域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时期西域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