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厂的历史,明朝东厂的历史人物

kodinid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东厂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东厂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明朝东厂有多么恐怖?
  2. 明朝东厂的权力机构?
  3. “东厂”是明朝最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朱棣最初为何要设立它?
  4. 为什么明代的特务组织叫东厂,西厂?

历史:明朝东厂有多么恐怖?

东厂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麼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

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关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普通的***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普通来说,只需***被抓出去,18种刑具都要受过一遍。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运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毛骨悚然,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明朝东厂的权力机构?

三种区别:

明朝东厂的历史,明朝东厂的历史人物-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设立时间的区别: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

2.权利职能的区别: 东厂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西厂职权比东厂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

3.成立目的的区别:东厂成立目的是朱棣为了维护自己政权和更好的把持朝政,杜绝不好的声音出现,因而设立东厂。西厂建立最初的目的是明宪宗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刺杀现象,所以他派遣他的心腹太监汪直建立西厂。

明朝东厂的历史,明朝东厂的历史人物-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厂”是明朝最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朱棣最初为何要设立它?

朱棣设立东厂是为了维护皇权的需要。

一、朱棣对锦衣卫出现信任危机

朱棣的皇位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手中抢来的,即使是打了“靖难”的旗帜,那也改变不了他篡位谋逆的事实。在他称帝后,受牵连遭诛杀的有几万人,而他诛杀建文旧臣的最锋利的刀子就是纪刚。

明朝东厂的历史,明朝东厂的历史人物-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朱棣发现锦衣卫里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锦衣卫是监视百官的,但是里面仍有很多隐藏的建文帝的旧臣,估计不完全忠于自己。其次,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力太大,全国每四五百人中就有一个是锦衣卫,而且锦衣卫基本什么都管,对皇权威胁太大。最后,锦衣卫在清除建文旧臣中引起比较大的愤怒,民怒需要有替罪羊来平息。更何况,锦衣卫指挥使纪刚权力、野心膨胀,不再受信任,灭了他既能平民怒,又能集中权力。

二、东厂根基弱,对皇权威胁相对较小

1.太监这个群体为朱棣立了不小的功劳,其中最著名的是太监郑和,所以朱棣是比较信任太监的。

2.太监这个群体是被人看不起的,即使是造反,也不会得到传统士大夫的支持。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从来没有太监企图造反称帝的,最多是弄权,但是由于权力是皇帝赋予的,皇帝不信任了能很轻松的拿走,毕竟,正常人只要有选择的余地都不会听命太监的。

3.设立东厂,既能够监督锦衣卫,又能够分锦衣卫的权力,削弱锦衣卫。权力的分散、争夺自然会造成厂卫的不和,对皇权的稳定来说是有利的。

“东厂”明代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可谓权倾朝野。

东厂的设立并不是朱棣脑子一热搞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正。身为朱元璋的子孙,朱棣的皇位继承权其实非常靠后,按照当时的祖宗礼法来讲,嫡长子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也就是朱标。可惜朱标虽然备受朱元璋的宠爱,却因为背负着朱元璋的热切期待,承受着难以承受的重担,以至于不幸英年早逝。

照理来说既然太子身故,那么新储君也应该是在朱元璋的儿子们中间产生,但是朱元璋偏偏选择了朱标的次子、皇孙朱允炆,这也招到了朱允炆皇叔们的不满,加上朱允炆要削藩,朱棣索性发动兵变,反了朱允炆。

叔叔夺了侄子的位子,这在传统儒家思想来说是大忌,朝中文武大臣除了跟随朱棣起兵造反的老臣之外,多是前朝遗老遗少,他们反对朱棣继承大统,认为他这属于谋朝篡位,并不是天选之子,不符合规矩,甚至时刻准备推举新的皇帝来反朱棣。

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使得朱棣必须寻找一帮人来钳制文官,朱棣起兵造反身边很多都是宦官,比如最有名的郑和,这些人跟着他一起起家,相比文官集团更加值得信任。

加上朱元璋留下祖训,宦官不得干政,他需要给宦官们一个正当的理由来参与朝政,方便对文官集团的监视和制约。

而且宦官身处皇宫,就在皇帝身边,相当于直属的嫡系部队,有情况可以直接汇报,指挥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少了很多文官的制约。

同时也是为了制约锦衣卫,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麻烦,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官署,命所宠信宦官担任首领。这也标志着明朝宦官干政的开端。

提起东厂,我们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锦衣卫了。不管是小说还是***剧中都有过描述,一身飞鱼服绣春刀,武力超群智谋过人,而又消息灵通一群人,锦衣卫就像皇帝家臣,为皇帝收集情报监察官员等等,但你想啊,皇帝都能让人监察官员怕是疑心很重,时间久了会放心一个特权部门么?于是成立东厂,看看历史就知道了,大多锦衣卫统领都惧怕东厂的!

为什么明代的特务组织叫东厂,西厂?

明代的东厂和锦衣卫同为有特务性质的机构,但锦衣卫职能更多、史料也更多,而东厂的神秘色彩更浓,甚至史学界至今对其建立于何时都无定论。锦衣卫以卫为名,属于明代卫所制度的一部分,但其组织更加庞大而特殊。而东厂之名则更为隐晦。这里仅就笔者读书所见加以猜测。

我们今天习惯将厂字理解为“工厂”。而在明代文献中,经常把屯储某种东西的地方称为“厂”。如储存木材之地称为“木厂”,储存干草之地称为“草厂”,等等。又如皇城之内,有“汉经厂”与“番经厂”,分别是太监修习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法事的地方。当然也有如盔甲厂、明器厂这样有生产任务的“厂”。有些场所,今人往往不以厂而以“场”称之,如“马厂”为养马之地。甚至广东地方增设交纳盐引银的场所,都被称为“抽盐厂”。

明末宦官刘若愚《酌中志》中描述内官衙门,常提到“外厂”一词,就是指各衙门除了在宫城、皇城内有办公地点外,在宫外也有场所。总而言之,明代的“厂”字涵义更加宽泛,更接近“场所”的意思。这样看来,东厂就是“东边那个场所”的意思。

明代东厂的位置,分内东厂和外东厂。外东厂在宫城东上门外以北,今王府井东厂胡同一带;内东厂则在皇城东安门外以北,今北池子大街东凝和庙一带。这两处地点都在宫城的东面,大概因此称为东厂。

为何仅仅用地理位置来称呼呢?或许是东厂最初由皇帝个人授权建立,不想高调行事,因此就起了一个非常低调的名字,仅供内部人员辨识,犹如中统、军统以调查统计为名义一样。

不过就明实录记载来看,景泰年间史料中开始出现“掌行事”太监也就是负责秘密侦查工作的宦官的称呼,很可能是东厂的雏形,而东厂一名的出现要更晚到成化年间。(此据胡丹《东厂史事三题》)东厂、西厂名目在史料中差不多同时出现,是否说明了什么呢?

此外,网上有人说,东厂全名“东缉事厂”,笔者至今未见明代文献中有这样的“全称”出现过。

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明代令人谈虎色变的特务机构,它们合称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表征。

东厂设立于明成祖时期,存续于此后的整个明朝期间,是最大的特务机构。东厂首长例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排第二或第三位的太监充任,称为提督东厂。其办公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一说东华门),因该处位于紫禁城以东,故称为东厂。

西厂成立于成化年间,比东厂时间晚得多。成化十三年设立后,因民间一片反对之声,五年后撤销。但正德时期,太监刘瑾专权,西厂复设,又存在了五年,随着刘瑾的倒台再次撤销,从此不复存在。

西厂因其办公地点位于旧灰厂,而旧灰厂在紫禁城以西而得名。

东厂全名是东辑事厂。明朝地名带厂的,都是给陛下做事的官办机构。

从说文解字上讲是类似攀岩反斜面屋顶下的宽敞空间。后来引申为大的地方能存放生产原料和大片可供生活和制造的房屋。

由于朱八八觉得帝国不够完全监控,把仪鸾卫改成了锦衣卫,而又由于朱棣觉得得位不正,发明了辑事厂这种机构,厂这个字就有了新的解释。

东是因为办公场所在东安门外,后来的西厂和内行厂,实际根本没开几年,一个和创始人汪直同浮沉,一个和创始人站皇帝刘瑾一起被消灭,实际没啥历史存在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东厂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东厂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锦衣卫 西厂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