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太子和宦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太子和宦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唐和明的宦官专权有何异同之处?
宦官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封建统治者的内侍人员。他们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比任何人都接近权力中枢,又加以身体缺陷带来的心理扭曲,同时在封建统治者疏于管理时,经常出现其专权的情况,这种专权在汉、唐和明三朝尤为突出。
这三朝的宦官专权,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深究其特点又各不相同。下面由梦想历史君具体剖析阐述一下汉、唐和明三朝宦官专权的异同。
汉、唐和明三朝宦官专权归根结底为君主专制的结果。
这三朝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普遍出现在王朝中期和后期,通常在这一时期专制王朝的统治者们往往达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峰,不同于王朝草创时期开国君主们励精图治,此时的封建统治们已利令智昏,作为君权的附属产品——宦官也跟着水涨船高走上历史舞台,宦官专权由此开始。
1.汉朝宦官专权
汉朝的宦官专权主要出现在后汉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执掌朝政。
后汉初期根据前汉的经验教训,非常注意外戚干政,因此严格限制其权力。章帝驾崩后,皇帝普遍低龄化、幼儿化,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太后临朝,外戚掌权的局面。同时小皇帝们大多非太后亲生,畏惧外戚,害怕遭到废黜,因此无奈只能利用宦官集团,伺机清除外戚,故此宦官开始了专权之路。
汉末 十常侍之乱
中国历史朝代中,宦官干政的局面层出不穷。其中东汉、唐朝、明朝宦官集团造成的祸乱最为剧烈。这三个朝代里面,唐朝的阉祸可谓是最厉害的,它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东汉和明朝的宦官之祸,还仅仅是宦官蒙蔽皇帝,窃取皇帝的威权而肆虐天下。但是在唐朝的后期,宦官的权力反而在皇帝之上。拥立皇帝、废掉皇帝、***皇帝,都操纵于宦官之手,其随心所欲有如儿戏,实在是自古以来没有出现过的变乱。究其根源,全是因为唐代的宦官掌握了禁卫军,管制着枢密院。唐朝皇帝真所谓是:“本末倒置,授人以柄”。等到宦官集团的势力形成,即使有英明的皇帝和能干的宰相,也对他们无可奈何了。有唐一代的权宦,自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开始,逐渐骄恣跋扈。如李辅国、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吐突承璀、仇士良、刘季述等人,都曾经废立、囚禁甚至***皇帝。最终,唐王朝在这些宦官的摆布下走向了灭亡。
明朝的宦官之祸较之唐朝稍微轻一些。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禁令,宦官不得干预政事,官秩不能超过正四品。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数昏庸懒政,不愿意亲自批阅奏章,于是就让亲信宦官代劳。代皇帝批阅奏章的宦官一般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由于和皇帝朝夕相处,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在批阅奏章的同时,逐渐也就掌握了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和东、西厂。有明一代,为祸较烈的宦官有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但他们基本上还能受制于皇帝,没有出现像唐朝时期的废立弑君之事。
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是年幼即位。即位后,首先要依靠太后一族来辅政,于是,皇帝的外爷、舅舅等人就掌握了朝政,造成外戚专权。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权力被外戚操控,只能依靠身边伺候的宦官来推翻外戚 ,然后宦官就接掌了朝政。这样几次循环下来,就出现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轮流执政的局面。东汉最著名的宦官集团就是“十常侍”,“十常侍”掌权后,大肆引用私人,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禁锢士人,最后激起全国性的“黄巾军起义”,使东汉王朝在分崩离析、军阀割据的局面下走向了灭亡。
所以,这三个朝代的宦官擅权,其共同点是宦官窃取了皇帝的威权,任意妄为,致使天下大乱。其不同点是为祸的严重程度不一样。按照由重到轻来排序的话,唐朝堪称最烈,明朝次之,东汉则更次之。
汉朝的宦官能够封侯,唐朝的宦官能够掌军,明朝的宦官只能成为皇帝的影子家奴。
中国古代的君主也是一大家子人,作为最大的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他们也需要有服务人员。宦官就是皇室近身服务的家庭奴婢,只是他们的工作场所是在皇宫内院,而且接触的是皇室宗亲和达官贵胄。因为近水楼台,所以有些宦官能够得到近臣的一切便利。比如,有些新皇帝会咨询一些见多识广的老太监,他们就能借此干预朝政。原本在秦汉时期,宦官未必都是阉人,因此出了一些宫廷丑闻。从东汉开始,宦官开始由阉人担任。
(东汉党锢之祸)
东汉时期,由于世家大族权力开始崛起,皇权不得不依靠宗室和外戚镇压那些以名士自居的世家大族。重用宗室有夺权的风险,重用外戚则又大权旁落,皇帝身边能够依赖的只有宦官了。所以,自从汉桓帝利用宦官的势力消灭了梁骥之后,宦官开始在东汉的政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东汉皇帝向世家大族和外戚拿回皇权的关键力量。为了增加宦官的势力,汉桓帝时期,特别恩准宦官可以封侯,曹操就是宦官封侯制度的受益人。
然而,由于宦官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对士人压制的太狠(党锢之祸),所以遭到了士人的反杀,最终形成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局面。
唐朝的宦官在玄宗后期就开始参与朝政,经常作为监军代表皇帝督察地方节度使。节度使制度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是封建王国,可是却有封建王国的权力。唐玄宗在天宝后期,开始***用制衡权术操控局势。在东宫、节度使、宰相、世族几个利益群体种,他谁也不信,他小心地编织他们的势力,使得他们互相牵制,宦官作为皇帝的口舌和耳目被派到各个机构充当特派员。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势力衰弱,皇帝的命令不为节度使所重。在二帝四王之乱时,禁卫军一早就吓得没影了,却只有一群太监护送着皇帝到达奉天安顿下来。由此,唐德宗开始放弃限制宦官干政的做法,转而扶持起宦官势力,并且把中央重建的神策军交给宦官来统领。由此,宦官治军,把持中央,甚至参与起皇帝的废立,把朝政搞得一团糟。中间也出过几个不那么贪恋权势的宦官,可惜唐王朝大势已去,皇帝倾其所有组建的军队打不过地方藩镇,最终宦官被朱温全部杀掉,唐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最终以这种肉体毁灭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甘露之变唐朝皇帝成为傀儡)
明朝的宦官是制度化的产物。由于明朝时最终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朱元璋开始就通过杀伐立威把明朝***运作的流程给定下来了,所以,明朝权利运作体系的最高决策人就是皇帝。所有的行政命令,没有皇帝的批文不得具行。
可是皇帝分身乏术,看不过来这么多的公文,怎么办呢?朱元璋是劳动模范,他可以起早贪黑。朱棣也不含糊,他把朱高炽用的很好,基本就做了甩手掌柜,朱高炽别看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他在太子位上监国了10多年,朱棣在这段期间只负责打仗,朱高炽等于是他的治国助手。到了明宣宗时,他实在没有精力管,而且他还喜欢玩蛐蛐。他就想了个主意,请老师来教太监识字。最后,太监部门又设置了秉笔太监、掌印太监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太子和宦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太子和宦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